纳西东巴文石刻述略
本文关键词:纳西东巴文石刻述略
【摘要】:纳西语称东巴文为"斯究鲁究",意即木石上的痕迹,木石应是东巴文最初的载体。由于时代的变迁,目前木石上的东巴文所见不多,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前辈学者和近年来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一些东巴文石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为研究碑刻和民族文字的同行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献所;
【关键词】: 东巴文 石刻 述略
【基金】:2011年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纳西东巴文祭祖经典调查研究”(项目号:SWU1109082)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亚、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项目号:07BYY04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257
【正文快照】: 纳西语称东巴文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的痕迹。东巴经末尾常有铭石留声的话语,如《超度胜利者·末卷·献饭·遗留福泽》说“把头目的名声刻在石块上”[1](70卷P111、76卷P117),《超度拉姆仪式·追忆生前·寻找灵魂》说“把东巴和首领的事迹刻在石头上”,木、石应该是东巴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宝田;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分布与传播问题新探[J];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娜;徐人平;徐玺;李捷;;纳西象形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6年04期
2 朱建军;从文字渊源物的角度对语段——记意文字类型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和丽峰;;宝山吾木村乾隆五十九年东巴文地契译释[J];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黄德宽;;蚌埠双墩遗址几何类刻划符号试释[J];东南文化;2012年03期
5 王耘;“美”字新释[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黄思贤;;从异体字的差异看纳西东巴文的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朱和双;;滇国青铜文化中被遮蔽的猛兽纹饰与符号——兼论昆明羊甫头“鹰爪形木祖”的定名问题[J];古代文明;2012年03期
8 董元玲;;东巴文与水文象形字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3期
9 唐均;;称佛方块单字形音关系类型论[J];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10 王薇;;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文辉;;一部不应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读《滇西边区考察记》[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翟宜疆;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妤;傈僳竹书与纳西哥巴文造字机制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韦荣平;水书鬼名文字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3 王红波;纳西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田玲;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莫俊;纳西东巴经《九个天神和七个地神的故事》字释及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陈霞;纳西东巴经《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释及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邢江浩;虎吉祥艺术研究及其设计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吴志军;东巴视觉艺术符号的特征分析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邱子雁;民族文字中的汉字借用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两河流域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大烈;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简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成立[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RISTINA LIONNET;拯救东巴文(英文)[J];Women of China;2003年12期
2 甘露;东巴经假借字的版本比较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述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木仕华;东巴文■为邛笼考[J];民族语文;2005年04期
5 黄思贤;;《纳西象形文字谱》质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刘悦;;东巴文形声字的原始属性[J];兰州学刊;2009年11期
7 邹渊;;甲骨文与纳西东巴文器物字比较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8 李杉;;纳西东巴文异体字关系特征初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木仕华;纳西东巴文中的SP字[J];民族语文;1999年02期
10 甘露;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J];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向肖;;东巴文、东巴经形成时代的探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2 马学良;罗国义;;禄劝镌字崖石刻彝文译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3 和力民;;东巴教与东巴文——论东巴教在东巴文发展中的作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4 刘志一;;考古发掘出土古夷(彝)文综述(提纲)[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计数习俗中所见的原始思维[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6 石尚昭;吴支贤;;水族文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7 唐汉章;;浅论东巴、东夷象形文字之演化[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郑飞洲;;东巴文字字素的变体和同形现象[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姜竹仪;;纳西族的象形文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清;活化石——东巴文[N];湖北日报;2005年
2 任佩;东巴文——传承纳西族文化的象形文字[N];中国档案报;2001年
3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庄电一;曾辉煌过的古老文字[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彤 欧娅;水书:徘徊在消亡边缘[N];贵州政协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朱永华;读解“女书”的三时态[N];湖南日报;2005年
7 徐波;中国全力抢救神秘的“水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徐波;“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徐波;学者眼中的神秘水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小风;文明的闪现——少数民族古文字[N];西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柏亚东;唐代墓妼词语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水利石刻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郭中滨;魏晋南北朝石刻,
本文编号:662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6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