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由反问句到话语标记:话语标记的一个来源——以“谁说不是”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12 17:23

  本文关键词:由反问句到话语标记:话语标记的一个来源——以“谁说不是”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标记 使用模式 语篇功能 动因与机制


【摘要】:话语标记"谁说不是"来自反问句,篇章中主要衔接前后观点、态度相同或相异的语段,起到过渡、延续话题的作用。会话中,它在应答对方的基础上给予情感上的认同,为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提供缓冲,既可延续、转换话题,也可以终结话轮。信息传递的经济性促使反问句简化,发生从双核到单核的转变,语用推理、重新分析造成小句固化,话语标记"谁说不是"才得以形成。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话语标记 使用模式 语篇功能 动因与机制
【基金】:“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项目”(项目编号:B-7063-12-001081)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语言运用中存在着功能和意义不同的几个“谁说不是”。请看例句:①有实力、有状态、有经验、有动力,这样一个王励勤,谁说不是雅典夺金的材料?(2004年新闻稿)②可人们习惯的思维定势有时会把人导向误区,谁说不是呢②?(1994年《报刊精选》)③“她知道的多末多呀!告诉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恺;;“那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及其固化过程——兼论“是”的进一步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2 孙利萍;;答语标记“可不是”的词汇化及其形成机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期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5 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2期

6 李思旭;;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记的来源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7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年04期

9 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10 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岁;;话语标记“你想”的成因及其语用修辞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孟晓慧;;“非常”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谢晶;;“汉语语法化”机制综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李晗韫;;古代汉语话语标记“说不得”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7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晓涛;邹学慧;;“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10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唐薇薇;汉语连词的非连词用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黄e,

本文编号:66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6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