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字句对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情况研究——以吕叔湘先生的“人称代词疑问”为切入点
本文关键词:汉语被字句对理想认知模式的偏离情况研究——以吕叔湘先生的“人称代词疑问”为切入点
更多相关文章: 人称代词 被 理想认知模式(ICM)
【摘要】:在会话语境中,礼貌原则起支配作用,违背礼貌原则的汉语被字句不成立,汉语被字句要符合人称代词所激活的理想认知模式A模式;在叙述语境中,施受关系倒置的规则起支配作用,即汉语被字句要偏离人称代词所激活的理想认知模式B模式,但当句子发生背景化或主观化时,又可以不受此规则的限制,即不发生偏离。
【作者单位】: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被 理想认知模式(ICM)
【基金】: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青年基金项目“理想认知模式理论视域下汉语被字句的特点研究”(13CYY067) 201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被字句式的多视角研究”(10C021) 2012年大庆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理想认知模式理论视域下汉语被字句的特点研究”(12RW1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吕叔湘先生认为:“有些把字句改成被字句之后,叫人感觉没来由,‘干嘛这样说话?’特别是在有‘你’或‘我’牵涉在内的时候,往往不是叙述一件事情,而是叫人怎么样或者宣布自己要怎么样,这是不适宜用被字句表达的。”[1]205他还认为“要改成被字句,得改变句子的意义,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学亮,刘国辉;也谈礼貌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表“难事实现”的被动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角下的情人对话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郭明;;论同义句的礼貌级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董伟;;论礼貌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4 周四瑗;广告祈使句的商讨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汪文珍;会话含义的语用推导与制约[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6 秦艳荣;;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J];大家;2012年20期
7 李青;;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主观性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姜玲;;礼貌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9 尹波;;礼貌原则在广告语中的应用[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年01期
10 张新祥;曹雨婕;;从郭德纲相声看中国相声幽默对语用原则的偏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兴兵;中国医患门诊会话的语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谷路平;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英拒绝及恭维策略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邱乐乐;言语交际中话语关系的建立和保持[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颖;[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欣;同情言语行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现[D];安徽大学;2011年
6 韩建奇;现代汉语商业营销用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莎莎;现代汉语新兴“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颖;在日常交际和机构性谈话中的评价策略[D];山西大学;2011年
9 曾婷;英语课堂会话中大学生的面子意识和老师挽救面子的策略[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蚁坤;汉语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使用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换琴;;汉语与斯瓦希里语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2 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张国云;试析维吾尔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表达形式[J];语言与翻译;2000年02期
4 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邓思颖;从南雄珠玑方言看被动句[J];方言;2004年02期
6 吕景先;古汉语的被动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7 张世禄;谈谈古代汉语的被动句[J];思维与智慧;1984年03期
8 易匠翘;施事在被动句中的语用地位——兼论“被”字在被动句中的作用[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9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10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7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王平 马力明;临夏回族方言“八坊话”解读[N];民族日报;2010年
6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刘永耕;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例[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8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9 毕节地区社科联 潘雪;古代汉语句法举要浅析[N];毕节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涛;汉语句法移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武凡芝;《玄怪录》人称代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0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