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国题山水画诗《踏歌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6 20:15

  本文关键词:中国题山水画诗《踏歌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多模态话语分析 题山水画诗 《踏歌图》 视觉语法 模态关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语言,而是扩大到其他诸多模式如图像、音乐、颜色、建筑等由此催生了一种新型语篇——多模态语篇。该种语篇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传递相关意义。上世纪末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产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克服了传统语篇分析的不足,更加关注文本内其他社会符号所表达的意义;随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且置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古代题山水画诗是诗和画的完美结合体,是典型的语言和视觉模式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基于我国运用多模态理论分析该类语篇还不多的背景下,笔者尝试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我国著名题山水画诗——马远的《踏歌图》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马远的《踏歌图》,通过借助运用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首先运用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和克拉斯的图像语法分别对目标语篇的文字和图像进行分析,旨在解决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言语模态和视觉模态分别是如何体现三种元功能的及它们在目标语篇中的作用;其次运用罗伊斯的符号间的互补性对视觉模态和言语模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回答本研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语言与图像是怎样达到意义互补的。《踏歌图》是题山水画诗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全面透彻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多模态语篇题山水画诗的再现意义是通过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相结合生动地向我们再现了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活动,因此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该类语篇为读者提供信息并展现了社会远距离从而使读者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整个场景;为吸引读者,表征人物一般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同时为了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意识将环境置于比较突显的位置。第二,题山水画诗中语言和图像两种模态通过意义、结构、颜色和布局共同构建语篇意义。《踏歌图》中的图像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的意义,同时诗歌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又丰富了图像的意义,因此此两种模态使整个语篇的意义变得更加深远;语篇中图像和言语模式的言语功能是一致的,但是诗歌使语篇的人际关系更加清楚;题山水画中诗歌一般被题在图像的上方,这样既符合读者的阅读路径又与构图意义中的信息价值保持一致。第三,题山水画诗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此类语篇的符号意义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运用多模态语法解读该类语篇时必须考虑历史文化因素。 本研究含有科学与实际两方面的意义:将多模态理论运用于一个新的领域——中国古代题山水画诗,即检测了该理论的实用性与运用性,拓展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运用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题山水画诗的研究维度,更好地帮助图画欣赏者客观全面地理解题山水画诗。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题山水画诗 《踏歌图》 视觉语法 模态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1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0-11
  • 1.3 Methodolog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4
  • 2.1 Definition of Multimodality13-14
  • 2.2 Development of MDA14-15
  • 2.3 Previous Research of MDA at Home and Abroad15-21
  • 2.3.1 Previous Research of MDA Abroad15-18
  • 2.3.2 Previous Research of MDA in China18-21
  • 2.4 An Overview of Ma Yuan’s “Ta Ge Tu”(《踏歌图》)21-23
  • 2.5 Summary23-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4-35
  • 3.1 Halliday’s Social Semiotic Thoughts24-25
  • 3.2 Halliday’s Three Meta-function Theory25-27
  • 3.2.1 Ideational Function25-26
  • 3.2.2 Interpersonal Function26-27
  • 3.2.3 Textual Function27
  • 3.3 Kress&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27-34
  • 3.3.1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27-30
  • 3.3.2 Interactive Meaning30-32
  • 3.3.3 Compositional Meaning32-34
  • 3.4 Royce’s Framework of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34-35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MDA of Ma Yuan’s “Ta Ge Tu”35-48
  • 4.1 Brief Description of Poetry of Landscape Painting “Ta Ge Tu”35
  • 4.2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the Painting35-44
  • 4.2.1 Analysis on the Verbal Elements in the Painting of “Ta Ge Tu”35-38
  • 4.2.2 Analysis on Visual Elements in Painting38-44
  • 4.3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Modalities in Painting44-46
  • 4.3.1 The Analysis of Idea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45
  • 4.3.2 The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45-46
  • 4.3.3 The Analysis of Composi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46
  • 4.4 Summary46-4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48-51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48-49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49-51
  • Bibliography51-54
  • Acknowledgements54-55
  • Publications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妙晴;;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2 程春松;;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J];电影文学;2008年15期

3 李妙晴;;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J];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4 励松青;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马琳;踏歌声度晓云边……——《踏歌图》重读[J];美术;2003年01期

6 陶琳娜;;论马远《踏歌图》的意境美[J];美术观察;2006年07期

7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8 唐青叶;;电视民生新闻的多模式积极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9 张蔷;;读马远的《踏歌图》[J];名作欣赏;1985年01期

10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685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5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