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量词“丝”、“线”、“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20:35
本文关键词:丝状量词“丝”、“线”、“缕”的研究
【摘要】:汉语量词用法灵活,数量丰富,是汉语区别于其它很多语言的特征之一。量词的学习向来是汉语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以丝状量词“丝”、“线”、“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这三个丝状量词做出句法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分析丝状量词内部成员的异同,着力探索这类量词与名词性成分搭配的限制条件,,并考察其虚化的历程,探讨其衍生的机制,试图为对外汉语中的量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辅助作用。本文共有五大章。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例举相关研究述评,主要包括量词的界定和分类、前人运用认知及语法化理论对量词的研究成果、丝状量词的研究现状等。 第二章《丝状量词的句法特征》。本章主要对这3个丝状量词进行两方面的考察。一是对丝状量词的句法功能进行分析,探究其共性与差异。二是对丝状量词的AA式、一AA式、一A—A式重叠作考察,并分析它们在语义上的不同之处。 第三章《丝状量词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互选》。本章对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1)丝状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该类量词内部的差异性。(2)丝状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反制约功能。(3)探讨限制丝状量词运用的因素。 第四章《丝状量词虚化历程及衍生机制》。本章以源词本义为源头,从句法位置和意义两方面,对丝状量词的虚化历程进行描写,进而分析归纳丝状量词虚化的衍生机制并得出结论。 第五章《结语》。基于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状丝词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丝”、“线”、“缕”的使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丝状量词 句法 语义 虚化历程 衍生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的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10-15
- 1.2.1 量词的界定及分类10-12
- 1.2.2 量词的语义特征及形象性12-13
- 1.2.3 量词的重叠研究13-14
- 1.2.4 量词的认知研究14-15
- 1.3 研究范围、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5-16
- 1.3.1 研究范围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语料来源16-17
- 第二章 丝状量词的句法特征17-25
- 2.1 丝状量词的界定17
- 2.2 丝状量词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句法特征17-19
- 2.2.1 丝状量词与数词构成的数量结构17
- 2.2.2 丝状量词与数词“一”构成的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17-19
- 2.3 丝状量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19-24
- 2.3.1 AA 式19-20
- 2.3.2. 一 AA 式20-22
- 2.3.3 一 A 一 A 式22-24
- 2.4 小结24-25
- 第三章 丝状量词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互选25-37
- 3.1 丝状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25-29
- 3.1.1 “丝”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26
- 3.1.2 “线”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26-27
- 3.1.3 “缕”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27-29
- 3.2 丝状量词的语义反制约29-32
- 3.2.1 丝状量词对名词的范畴化30-31
- 3.2.2 丝状量词语义特征的转移31
- 3.2.3 丝状量词短语对名词的制约功能31-32
- 3.3 限制丝状量词使用的因素32-36
- 3.3.1 语境的限制32-33
- 3.3.2 认知因素的制约33-36
- 3.4 小结36-37
- 第四章 丝状量词虚化历程及衍生机制37-46
- 4.1 丝状量词的演化历程37-41
- 4.1.1 “丝”字虚化历程37-39
- 4.1.2 “线”字虚化历程39-40
- 4.1.3 “缕”字虚化历程40-41
- 4.2 丝状量词的衍生机制41-45
- 4.3 小结45-46
- 第五章 结语46-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莉;;现代汉语量词形式泛化现象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沈小仙;量词与名词的相互制约及其修辞色彩[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3 刘海燕;;汉语量词重叠能力不平衡性现象考察[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张可任;关于汉语量词的界线问题──兼评《汉语量词词典》[J];辞书研究;1994年03期
5 姚霁珊;谈量词的异常搭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田琳;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9 张乔;广义量词理论及其对模糊量词的应用[J];当代语言学;1998年02期
10 沈林;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68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