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比……不”型“比”字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2:27

  本文关键词:“比……不”型“比”字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不 有标记 对举


【摘要】:"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比……不 有标记 对举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认知与功能框架下的汉语比较句研究”(12514061)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Z00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一般认为,对“比”字句进行否定时,把否定词“不”放在“比”的前面,构成“不比”句。通过考察发现“比”字短语虽然可以修饰肯定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修饰否定结构也比较常见,构成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比……不”型“比”字句。对这种句式的考察对丰富比较句类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一;;偏依性对举结构与语法单位的对称不对称[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3期

2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高敏;;安徽芜湖方言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6 李丹;;“很+名”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7 刘晓梅;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于建凯;;英汉语主题的结构与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叶丹;黄石方言量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2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J];汉语学报;2006年04期

3 陈一;关于"广狭同词"现象的研讨[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4 周荐;;论对称结构[J];语文研究;1991年03期

5 殷志平;;对称格式的认知解释[J];语言科学;2004年03期

6 刘丹青;;句类及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明;“见微知著”之“微”正解[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2 吴乐雅;;初探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孟晓慧;;浅谈对举使用的普遍性及其原因[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4 朱虹;;从语用学角度看肯定否定对举的语义偏移[J];黑河学刊;2011年04期

5 贺永松;质疑两则[J];怀化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6 黄佩文;“A也不是,B也不是”句式[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7 黄天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蒋华;;对举表义例说[J];求索;2010年07期

9 资中勇;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结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吕韦华;“你”“我”对举现象浅析[J];汉语学习;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莹莹;;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英、汉句法关系的标记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徐征峰;国际友人将在京交流“国际普通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云;现代汉语对举格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钟应春;非对举性的“N不N”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晓丹;极性义对举构式的关联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2年

4 黄兵;有标记数量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纯捷;动词重叠式对举“V_1V_1O_1,V_2V_2O_2”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志敏;现代汉语比况短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湘平;现代汉语序数的考察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青兰;标记理论在错误评估中的应用—一项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农鸿幸;汉越语否定表达之比较[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贺君;存在动词对举格式“有X无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6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6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