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DRT回指消解的技术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4:05

  本文关键词:DRT回指消解的技术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表征理论 话语信息的处理 代词构造规则 回指消解


【摘要】:话语表征理论(DRT)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弱点,通过一系列的DRS—构造规则和算法动态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尽管如此,对DRT的深入研究表明,DRT在模型论语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从DRT对代词构造规则的定义以及对话语信息的处理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DRT的技术缺陷和解决途径,以期在DRT理论框架下更有效地消解话语回指现象。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英语教研室;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关键词】话语表征理论 话语信息的处理 代词构造规则 回指消解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层回指的语篇表述理论消解失效问题及其解决研究”(编号:11BYY11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话语表征理论(DRT)在模型—理论语义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带有嵌入函数的语义模型,同时将话语表征结构作为一个心智表达式引入到模型中来,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封闭性等弱点,从而把传统模型论单句语义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句子序列的动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仙;“这样”的用法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2 王厚峰;汉语篇章的指代消解浅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4期

3 王军;;论回指语的概念重现[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4 胡建华,潘海华;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5 王德亮;;汉语回指消解算法推导[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6 何英玉;指称理论中的照应问题[J];外语学刊;1999年02期

7 王军;;主题性:整体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7期

8 王灿龙;;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2000年03期

9 陈金诗;;话语表征理论简评(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10 黄自由;谈照应语“自己”[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佳;;基于语料分析的“这/那+NP”的指代消解算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蒋平;;主语修饰语的零形指代现象及认知功能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施栋琴;;从篇章的角度看汉语的“名-代/代-名”同位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国栋;孔芳;朱巧明;;指代消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海东;谭魏旋;周国栋;;语义角色在指代消解中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军;;论代词的间接回指功能[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宁;;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何洁;汉语儿童早期语法中的“自己”[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刘丽萍;汉语截省句[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茂玲;近十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零形回指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2 庞丽莉;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中零形回批和名词回指的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朱海娟;《孟子》指同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吴佳;[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孙东方;动宾结构带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6 彭彩红;留学生汉语叙事语篇零形回指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张月芬;“其”的回指功能及原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亚东;汉语反身代词的最简方案解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成东;汉语的疑问删略现象[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朱丽丽;基于可及性理论的汉语名词回指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7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7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