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互动中“异议”与“不礼貌”的试探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浪微博互动中“异议”与“不礼貌”的试探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异议策略 不礼貌 影响因素 网络交际 新浪微博互动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浪微博互动中的“异议”与“不礼貌”现象。尽管在面对面交际语境下对二者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近十年来学者们对QQ、博客、论坛等网络环境也予以关注,然而网络交际下的“异议”与“不礼貌”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另外,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平台因其独特的媒介特征与交际方式而广受欢迎,对于此语境的探究会十分有趣。基于该领域实证性研究的缺乏,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涉及社会问题的四篇帖子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新浪微博用户如何表达“异议”?2)新浪微博用户(微博浏览者)如何判断“异议”表达方式的“礼貌”与“合适性”特征?3)影响微博互动者“异议”表达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并未采用Brown和Levinson的传统礼貌研究,而是结合话语路径和互动路径两种视角。首先根据定义识别出所有的异议行为并划分了15类异议策略,其中6类为本研究探索出的新策略。其次,策略的识别与分类由另外3人核对。然后,本文对60位有语言学专业背景的微博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异议策略的礼貌与合适程度判断,以及影响异议策略使用的因素三部分。其中20位受试将参加后续的访谈以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本研究发现各篇帖子的主导策略有所不同,4个帖子综合来看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为:反诘(17%),詈骂(15%)与责备(10%)。根据新浪微博浏览者的判断,不礼貌与不恰当并非完全等同,而两者的综合平均值都低于中间值3,,这表明新浪微博用户在互动中倾向于使用直接的、非缓和的异议策略。 另外,问卷调查显示影响“异议”策略选择的因素包括匿名、非接近性、话题性质、发泄情绪、争取话语权、体现优越感等。而匿名与非接近性这两大网络交际的媒介因素对“异议”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大,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新浪微博中异议表达的直接与不礼貌的普遍性。 本文拓宽了网络环境中“异议”与“不礼貌”研究的范围,为新浪微博互动者及浏览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同时本研究的成功开展证明了话语路径与互动路径在阐释网络环境中的“异议”与“不礼貌”现象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异议策略 不礼貌 影响因素 网络交际 新浪微博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22
- 1.1 Overview14
- 1.2 Objective of this study14-15
- 1.3 Research context15-16
-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16-18
- 1.5 Research questions18-19
- 1.6 Outline of this study19-2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2-36
- 2.1 Introduction22
- 2.2 Studies on disagreement22-27
- 2.2.1 Face-to-face disagreement23-24
- 2.2.2 Disagreemen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4-26
- 2.2.3 Factors affecting ways of expressing disagreement26-27
- 2.3 Developments in (im)politeness research27-31
- 2.3.1 Classic politeness theories28-29
- 2.3.2 Discursive approach on impoliteness29-30
- 2.3.3 Interactive approach on impoliteness30-31
- 2.4 Online disagreement and impoliteness31-33
- 2.5 Summary33-36
- CHAPTER THREE THE STUDY36-44
- 3.1 Introduction36
- 3.2 Methodology36-37
- 3.3 Data collection37-39
- 3.3.1 The physical setting38
- 3.3.2 Participants38-39
- 3.4 Data analysis and procedures39-43
- 3.4.1 Defining key terms39-40
- 3.4.2 Classification of disagreement strategies40-43
- 3.4.3 Questionnaires addressed to Sina Weibo users43
- 3.5 Summary43-44
- CHAPTER FOUR THE RESULTS44-60
- 4.1 Introduction44
- 4.2 Ways of expressing disagreement in Sina Weibo comments44-45
- 4.3 Linguistic devices of expressing disagreement45-51
- 4.4 Second rater’s evaluation51-52
- 4.5 Respondents’ judgment on the fifteen types of disagreement strategies52-54
- 4.6 Factors influencing expressions of disagreement54-58
- 4.7 Summary58-60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60-72
- 5.1 Introduction60
- 5.2 Frequencies of disagreement in Sina Weibo60-61
- 5.3 Respondents’ judgment on impolit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61-64
- 5.4 Respondents’ judgment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64-71
- 5.4.1 Anonymity and non-proximity65-66
- 5.4.2 Nature of topic66-67
- 5.4.3 Venting emotion67-68
- 5.4.4 Gaining conversational power and appearing superior68-69
- 5.4.5 Stereotype on posters69
- 5.4.6 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s69-70
- 5.4.7 Other factors70-71
- 5.5 Summary71-7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2-76
- 6.1 Overview72
- 6.2 Main findings72-74
- 6.3 Limitations74
- 6.4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74
- 6.5 Summary74-76
- REFERENCES76-80
- APPENDICES80-98
- Appendix A80-90
- Appendix B90-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平;孙蓉娣;;浅析网络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周永秀,韩霞,毕研韬;网络交际英语的文体特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郭芷;;试谈语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J];写作;2002年05期
4 曾立;对网络交际语言情感符的语言学观照[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06期
5 胡惮;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6 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7 王盈秋;网络交际的语用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宋志勤;;网络交际与语言学研究新视角[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高帆;孙丽明;;任务型教学与跨文化网络交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张玲;;网络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惠萍;;网络交际的正特征和正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安琛;;浅论网络语境的心理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振宇;蓝领和农民青睐网络社交[N];中国工商报;2007年
2 记者 谭亚明;农民成为网络交际的活跃分子[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徐默凡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网络语言呈游戏化倾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论网络交际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冲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叶亚玲;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3 詹娇;网络语言形成发展动因分析及其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玮娜;网络交际中的性别差异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素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网络交际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丽丽;分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中的运用与违背[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桑田;网络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秀今;关于网络语言的分析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陈岳;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晓菲;[D];青岛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00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0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