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却”、“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3:23

  本文关键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却”、“倒”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法意义 句法功能 语用功能 偏误分析 教学方法


【摘要】:汉语在类型上与世界其他主要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它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这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副词“却”和“倒”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使用频率很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难点,也是留学生经常出现偏误的地方。 本文首先列举了一些前人对“却”和“倒”的研究成果,包括:“却”和“倒”的本体研究、“却”和“倒”的对比研究、“却”和“倒”的偏误分析研究。然后通过对北京大学语料库进行考察,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归纳出副词“却”和“倒”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每一项归纳都对“却”和“倒”进行了对比,最后又将“却”和“倒”同其他一些转折性词语进行比较。还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的考察,总结了留学生在学习使用“却”和“倒”时,常出现的偏误情况,结合例句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和解决偏误的方法。最后,通过上述的研究、比较、分析,总结出“却”和“倒”的教学对策,包括:教学建议和教学实例。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却”和“倒”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语料,通过分析和研究留学生学习“却”和“倒”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解释偏误、纠正偏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从而促进学生汉语语法的学习,,使他们减少偏误。归纳总结留学生在学习“却”和“倒”时出现的偏误,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依据,提高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对“却”和“倒”的研究更是为现代汉语副词系统的本体研究提供帮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有助于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 语法意义 句法功能 语用功能 偏误分析 教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4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一)选题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
  • 二、“却”和“倒”研究综述9-12
  • (一)“却”和“倒”本体研究综述9-11
  • (二)“却”和“倒”的对比研究11-12
  • (三)“却”和“倒”偏误及教学研究综述12
  •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12-14
  • (一)研究内容12
  • (二)研究理论12-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语料来源13
  • (五)创新之处13-14
  • 第二章 “却”和“倒”的综合考察14-24
  • 一、语法意义分析14-15
  • (一)“却”的语法意义14
  • (二)“倒”的语法意义14-15
  • (三)“却”和“倒”的语法意义的比较15
  • 二、句法功能分析15-19
  • (一)“却”的句法功能15-17
  • (二)“倒”的句法功能17-19
  • (三)“却”和“倒”的句法功能比较19
  • 三、语用功能分析19-21
  • (一)“却”的语用功能19-20
  • (二)“倒”的语用功能20-21
  • (三)“却”和“倒”的语用功能比较21
  • 四、“却”和“倒”与其他转折性词语的比较21-24
  • (一)相同点21-22
  • (二)不同点22-24
  • 第三章 “却”和“倒”的偏误分析24-31
  • 一、语料提取说明24
  • 二、偏误类型24-27
  • (一)“却”的偏误类型25-26
  • (二)“倒”的偏误类型26-27
  • 三、偏误产生的原因27-31
  • (一)语际负迁移28
  • (二)语内负迁移28-29
  • (三)教学引导不足29-31
  • 第四章 “却”和“倒”的教学对策31-40
  • 一、教学建议31-35
  • (一)优化教学方法31-33
  • (二)科学编写教材33-35
  • 二、教学实例35-40
  • (一)复习36
  • (二)导入36-37
  • (三)讲解37-38
  • (四)练习38
  • (五)总结语法点38-39
  • (六)作业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6
  • 后记46-47
  • 个人简历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琪;;“却”与“倒”的语义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莉;试析副词“却”[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小敏;“但却”与“但……却”及关联词作用的再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3期

5 高兵;“却”的语境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7 吴中伟,傅传凤;“倒”字句的含义及教学[J];汉语学习;2005年04期

8 董淑慧;谈“却”(S{)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9 邢福义;“却”字和“既然”句[J];汉语学习;1996年06期

10 刘永红;转折复句语意重心的逻辑语义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715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5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4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