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宋代字说考论

发布时间:2017-08-23 17:37

  本文关键词:宋代字说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字说 冠礼 请字 创作模式 文体功能


【摘要】:字说起源于先秦的冠礼仪式,发轫于中唐,兴起于北宋。字说与字序并无实质性区别,但与字辞则无论体制还是功能,泾渭分明,不宜相混。字说的兴起,首先是受激于古文运动中士人们因希贤仰圣而以之命名取字的行为。其次是受激于宋代士人阶层中新兴的请字、改字(包括名)的社会风气。字说有着固定的创作模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交待命名取字的缘起,或者追溯命名取字的仪式风俗之演变,以及名与字之不同;引经据典,解释、说明所取名、字之意义,或就此抒发议论,阐述道德规范、人生哲理;寓以警戒、勉励之意。字说的文体功能相当多元,既可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士人进行道德训诫与伦理规范;又可以为士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编织牵针引线。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字说 冠礼 请字 创作模式 文体功能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王荆公年谱长编》(12CZW057)阶段成果
【分类号】:H152
【正文快照】: 字说(序)是一种与中国古代命名取字的仪式习俗相关的文体。它叙述为某人命名取字的缘起,阐释名、字的内涵意义,同时寓以祝福、勉励和警戒。作为一种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应用文体,字说发轫于中唐,蔚兴于两宋,而泛滥于元、明、清三朝。只要略翻现存的宋、元、明、清四朝文集,我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欣;吕亚军;;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允吉;;论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吴承学;刘湘兰;;祝祷类文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05期

4 徐建平;;黄庭坚“字说”散文论[J];长江学术;2010年01期

5 刘欣;;父兄的叮咛——宋人“字说”解析[J];孔子研究;2009年06期

6 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7 魏斌;;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J];历史研究;2012年01期

8 崔铭;;跨越时空的群体性唱和——“苏门”晚期交游考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沈立新;“仿拟”结构的二合性及其关系浅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欣;宋代家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世英;“中庸”的社会影响与文学效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贾名党;;柳宗元与刘禹锡接受屈赋管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汉东;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葛成飞;;山川樊笼里,凄怆幽寒梦——柳宗元《囚山赋》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曾礼红;;试论柳宗元的女性观——以女性墓志铭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王易华;;论姚鼐诗学中的以文论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汪政;;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马振方;大气磅礴开山祖——《穆天子传》的小说品格及小说史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赖瑞和;;论唐代的检校郎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陈向春;;中国古小说猴的文化阐释[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华莉;中国古代公共园林故事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彭建伟;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及其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方明智;贾谊《新书》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伟伟;《鬼谷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楠;宋代的私有田宅纠纷——以亲邻法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2 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陆静;蒙一丁;;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对门阀士族颓风的批判[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汤力伟;我国古代“名”、“字”初探[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7 杨建宏;论宋代家训家范与民间社会控制[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8 刘晓平;刘欣;;略论宋代社会经济观念的变化在家训中的反映——以家训中的“俭”为例[J];船山学刊;2007年01期

9 赵俪生;;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1期

10 欧明俊;;秦观陆游名字考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和平;[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宋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莉;宋代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03年

3 郅美丽;宋代蒙学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潘伟娜;宋代新编童蒙读物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D];河北大学;2006年

6 陈黎明;论宋朝家训及其教化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双群;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郑艳;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翟瑞芳;宋代家礼的立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社;宋代家训中的妇女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雪梅;浅谈法语插入语及其文体功能[J];法语学习;2003年03期

2 方仁杰;;法语同义迭用及其文体功能浅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7年05期

3 方仁杰;试论法语名词结构的文体功能及其运用[J];外国语文;1988年01期

4 苏远连;论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文体功能[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2期

5 韩伟;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功能[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项成东;语篇的临摹性及其文体功能[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周海波;现代传媒与散文的文体功能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郗文倩;;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及其赋颂辨析——兼谈文体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01期

9 王金安;;论模糊语的文体功能[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10 曹春春;;政治隐喻的文体功能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丁晓原;新时代的精神史诗[N];光明日报;2014年

2 梁鸿鹰;构筑报告文学时代号角的文体功能[N];文艺报;2009年

3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丁晓原;叙事的纯化、物化和新闻化[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宜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任春艳;南朝行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习婷;骈文论说功能的解析[D];中南大学;2010年

4 常娟娟;六朝赋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6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6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