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域下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20:07
本文关键词:框架理论视域下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摘要】: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语言不仅能向人们讲述事情,而且能够做事,换言之,,语言和行为紧密相连,说话即做事。奥斯汀为了研究此种语言现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然而,交际双方通常并不直接表达,他们总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交际双方所传达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话语意义并不一致。据此,语言学家赛尔进一步完善了奥斯汀的理论,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还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其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因其复杂性不稳定性和独特的推理模式,成为了本研究的研究重点。 在实际交际当中,间接言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因此,吸引了许多语言学家对它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简要的文献综述,包括间接言语行为的发展,前人分析它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指出了这些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它的内部认知运作机制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与此同时,对一种认知理论,即框架转换理论也作了文献综述。紧接着,论文对选择间接表达他们话语的人们的动机进行了探究。如:为了避免尴尬,或是出于礼貌等其他原因。对库尔森的框架转换理论的详细阐述也为论文后半部分对语料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将框架转换理论运用于间接言语行为语料的分析,论文探究了以下一些重要概念:连接成分、分离成分、缺损值、典型情景,目标预设以及非规约意义,并以此展开了研究。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理解间接话语,就必须转换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否则,人们将无法理解说话者要传递的隐含意义,交际也就无法成功。交际当中人们头脑中框架转换的过程要持续很久,直到交际行为的结束。 论文是作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间接言语行为分析的一个初步尝试。从前人的研究可知,框架转换理论在语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先前用它对笑话、脑筋急转弯等语言现象进行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使本文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可行性。因此,从框架转换理论视角对非规约间接言语行为的分析,一方面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框架转换理论的解释力。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言外之意 非规约性 框架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6
- Contents6-8
- Chapter 1 Introduction8-1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8-9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9-10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0-11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1-18
- 2.1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 and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11-12
- 2.2 A Brief Review of Different Theories in Analyzing Indirect Speech Act12-16
- 2.2.1 Idiom Theory12-13
- 2.2.2 Inference Theory13
- 2.2.3 Context Theory13-14
- 2.2.4 Politeness and Face Theory14-15
- 2.2.5 Schema Theory15
- 2.2.6 Relevance Theory15-16
- 2.3 Brief Review of Frame and Frame-Shifting Theory16-17
- 2.3.1 Frame Theory16-17
- 2.3.2 Frame-Shifting Theory17
- 2.4 Summary17-18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8-33
- 3.1 Introduction18
- 3.2 Frame-Shifting Theory18-25
- 3.2.1 Notion of Frame and Its Development18-21
- 3.2.2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Frame-Shifting Theory21-23
- 3.2.3 Content of Coulson’s Frame-Shifting Theory23-25
- 3.3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25-33
- 3.3.1 No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25-26
- 3.3.2 Division and Features of ISA26-29
- 3.3.3 Motivation of ISA29-33
- Chapter 4 ISA Analysis Based on Frame-Shifting Theory33-49
- 4.1 Disjunctors and Connectors33-36
- 4.2 Typical Situations36-39
- 4.3 Default Values39-42
- 4.4 What Triggers Reinterpretation42-43
- 4.5 Goal Presupposition43-45
- 4.6 Non-conventional Meanings45-48
- 4.7 Summary48-49
- Chapter 5 Conclusion49-51
- 5.1 Major Findings49-50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0-51
- Bibliography51-55
- Acknowledgement55-5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晓萍;;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蕾;陈丹丹;;从框架理论看词汇语码转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4 向小蕊;韦汉;;框架迁移理论对相声“包袱”的阐释[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10期
6 王正元;间接言语行为取效[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03期
7 木艳娟;;彬彬有礼 和谐交际——间接言语行为在礼貌原则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8 张荣根;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732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3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