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当代流行语的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7-08-30 20:10

  本文关键词:当代流行语的文化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流行语 社会生活方式 价值观 社会心态 变迁


【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流行语是语言系统中最特殊、最新奇、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词汇,能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最快捷、最具内涵的呈现。学者们在此之前对于流行语的研究,更多是从事一些基础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特点、来源、影响、成因等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从文化学和社会学层面去挖掘流行语背后的故事和社会学意义。 文章以近几年流行语为对象,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流行语的产生及流行原因、流行语的特点及来源做综合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石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符号互动、文化功能、文化变迁等理论来阐述流行语承载的社会信息及折射的社会现实。流行语是以词汇形式存在的语言,研究流行语,可以发现社会在转型期表现在词汇上的变动情况;流行语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解读流行语,可以洞察到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貌呈现于世人面前。流行语的发展有自身的一个过程,由出现到流行再到消失,把握流行的发展规律和跟踪流行语的发展动态,可以对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通过对流行语的研究发现,流行语是社会大众价值观的晴雨表,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同时,流行语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对流行语加以规范,使得语言世界更加纯洁和文明。
【关键词】:流行语 社会生活方式 价值观 社会心态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10
  • 绪论10-24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0-12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12-14
  • 一、流行语12-13
  • 二、高频词13
  • 三、流行文化13-14
  • 第三节 研究综述14-18
  • 一、国内研究综述14-17
  • 二、国外研究综述17-18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18-22
  • 一、符号互动理论18-19
  • 二、文化功能理论19-20
  • 三、文化变迁理论20-22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和语料来源22-24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22
  • 二、研究方法22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22-23
  • 四、语料的来源23-24
  • 第一章 流行语的特点及流行成因分析24-40
  • 第一节 流行语的来源24-27
  • 一、影视作品24-25
  • 二、网络媒体25-26
  • 三、报刊杂志26
  • 四、外来语26-27
  • 第二节 流行语的特征27-31
  • 一、时代性27-29
  • 二、娱乐化29
  • 三、高频性29-30
  • 四、变异性30-31
  • 第三节 流行语流行的原因31-40
  • 一、社会基础31-33
  • 二、文化基础33-35
  • 三、心理基础35-40
  • 第二章 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现实40-52
  • 第一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40-43
  • 一、劳动生活方式由简单自主向复杂无助倾斜40-41
  • 二、消费生活方式由简朴向炫富转变41-43
  • 三、闲暇生活方式由重感情到偏消遣的转向43
  • 第二节 价值观的变迁43-47
  • 一、婚恋价值观的日益物质化44-45
  • 二、生态价值观的日益凸显45-46
  • 三、道德价值观的日益扭曲46-47
  •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失衡47-52
  • 一、“被”字体流行语体现的无奈心态48-49
  • 二、“富”字体流行语折射的仇富心态49-50
  • 三、“爹”字体流行语反映的焦虑心态50-52
  • 第三章 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及启示52-60
  • 第一节 流行语的发展趋势52-54
  • 一、流行语语义的泛化与偏离同行52-53
  • 二、流行语的能产与创新并存53-54
  • 三、流行语的简练和多样化同在54
  • 第二节 流行语现象的启示54-60
  • 一、流行语是社会大众价值观的晴雨表55-56
  • 二、流行语亟待规范引导56-57
  • 三、流行语是社会分层在文化层面上的表现57-60
  • 第四章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6-68
  • 致谢68-70
  • 个人简历70-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晶;;浅谈青少年“流行语”中体现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马秀春;;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万资姿;;符号之哲学本质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赖新芳;;网络流行语言的创新机制[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5 朱晓文;;从流行语的类型看其发展规律[J];消费导刊;2008年19期

6 赵利曼;赵君茹;;中国青少年流行语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王娟;;2010—2011年网络流行语研究[J];编辑之友;2012年08期

8 甘露;;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12期

9 姜颖;;流行话语的泛化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10 周克花;;“贾君鹏现象”的社会语言学动因论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本文编号:761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61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