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移就的界定及其心理机制
本文关键词:谈谈移就的界定及其心理机制
【摘要】:学界对移就的界定多有偏颇,我们通过比较移就与比喻、比拟、通感等近似辞格的区别,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将移就重新界定为:把甲事物的性状移来修饰乙事物或行为,构成一个偏正结构,修饰语在语义上不指向中心语。移就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移就两种,它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和修辞效果。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关键词】: 移就 界定 心理机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XW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移就虽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现象,但修辞界对这一辞格的范围界定并不一致,从而造成了移就与比喻、拟人、通感等辞格的纠缠。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移就与相关辞格进行比较,对其范围进行新的界定,并简单分析移就修辞产生的心理机制。一、移就的界定1.学界对移就的界定。目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健;;论缩略语的界定及判定标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阮蓓;;汉英独立成分的界定及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李玫莹;;《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谦敬语的界定及分类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鞠彩萍;;"遭"字句——兼论被动标记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叶访春;;论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能动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02期
7 周勤;;由《晏子春秋》再谈专有名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王德;;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9 王慧香;;离合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8年04期
10 司加飞;;也谈字母词[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霍松林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2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李雪娥;;语言交流的本质是什么[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2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艳鑫;语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徐莹莹;论通感辞格产生的基础及类型[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莉;从认知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心理机制与方法[D];吉林大学;2004年
5 叶红艳;广告语言中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分析[D];安徽大学;2007年
6 孙月;俗语在熟语中的定位及其特征[D];河北大学;2006年
7 蔡娜;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耿国锋;名词性“N+V”短语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9 陈莉;现代汉语字母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智慧;字母词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4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6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