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名复合词与其在英汉足本双语词典中的收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语双名复合词与其在英汉足本双语词典中的收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英语双名复合词 收词 英汉双语足本词典 概念整合理论
【摘要】:英语双名复合词的收词研究在双语词典学研究中尚是块处女地。英语双名复合词迥异于普通名词:一是它的数量巨大但使用复现率低;二是它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语义透明度”。基于这两点区别,在英汉足本双语词典中,若对英语双名复合词采取与普通名词一概而论的收词策略,,则可能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便。 针对于英语双名复合词数量大却复现率低这一特点,在词频方面,收词时如果以普通名词的复现标准来衡量它,会造成词条的大量的“缺漏”,影响词典质量;而一味为它降低收词门槛则又会占掉词典宝贵的空间。最为行之有效的收词策略则是从词典用户对于英语双名复合词的检索实际出发,时刻把用户的检索需求放在首位。英汉足本双语词典的用户多为中国的(中高级)英语学习者。调查发现,他们对“语义透明度”较低的双名复合词表现出更大的检索需求,反之亦然。由此,作者认为英语双名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的研究可以给收词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作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英语学习者的视角勾勒出英语双名复合词中两名词间整合的动态过程,并分析整合过程与该双名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整合过程中空间的“漂移”是影响英语双名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主要原因。由此作者对英语双名复合词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中三大类又细分为15小类),分类的依据为概念整合过程中空间的“漂移”状况。同时,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研究,以支持上述结论的合理性。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英语双名复合词的分类,作者一方面从总体上对英语双名复合词在英汉足本双语词典中的收词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收词原则。另一方面,作者以双语词典《英汉大词典(足本)》为蓝本,以语文词典《兰登书屋-韦氏英语足本英语词典》为参照系,针对每一细类的英语双名复合词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其在英汉足本双语词典中具体的收词建议。
【关键词】:英语双名复合词 收词 英汉双语足本词典 概念整合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6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7
- List of Abbreviations7-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6-17
- 1.2 Research Rationale17-18
- 1.3 Research Questions18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18-20
- 1.5 Research Significance20
- 1.6 Outline of the Present Thesis20-2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2-27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NNCs in Linguistics22-24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Entry Selection in Lexicography24-26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Entry Selection of NNCs in Lexicography26-2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IT27-38
- 3.1 Mental Spaces28-29
- 3.2 Conceptual Integration29-31
- 3.3 Mental Space Shifting31-38
- Chapter Four The Classification of NNCs Based on CIT38-58
- 4.1 Null-shifting Noun-noun Compound39-42
- 4.1.1 Dextrad N+N Type39-41
- 4.1.2 Sinistrad N+N Type41
- 4.1.3 Centripetal N+N Type41-42
- 4.1.4 Centrifugal N+N Type42
- 4.2 Mono-shifting Noun-noun Compound42-54
- 4.2.1 NSH+N Type43-48
- 4.2.1.1 Prototypical Projection NSH+N Type43-45
- 4.2.1.2 Non-prototypical Projection NSH+N Type45-48
- 4.2.2 N+NSHType48-51
- 4.2.2.1 Prototypical Projection N+NSHType49-50
- 4.2.2.2 Non-prototypical Projection N+NSHType50-51
- 4.2.3 (N+N)_(SH)Type51-54
- 4.3 Multi-shifting Noun-noun Compound54-57
- 4.4 Summary57-58
- Chapter Five The CIT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NNCs: A Survey Study58-66
- 5.1 Methods58-59
- 5.1.1 Subjects58
- 5.1.2 Questionnaire Items58-59
- 5.1.3 Sample Size59
- 5.2 Results and Discussions59-64
- 5.2.1 Data Statistics59-61
- 5.2.2 Data Analysis61
- 5.2.3 Result61-62
- 5.2.4 Discussions62-64
- 5.3 Findings64-66
- Chapter Six Entry Selection of English NNCs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 Based on the CIT Classification of NNCs66-87
- 6.1 General Principles for Entry Selection of English NNCs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68-73
- 6.1.1 Three Dos68-72
- 6.1.1.1 Select NNCs of High Frequency69-70
- 6.1.1.2 Select NNCs of Stable Recurrences70-71
- 6.1.1.3 Select NNCs of Standardization71-72
- 6.1.2 Three Don'ts72-73
- 6.1.2.1 Don't Include NNCs of High Substitutability72
- 6.1.2.2 Don't Include NNCs with Ambiguous Definitions72
- 6.1.2.3 Don't Include NNCs of Peripheral Value72-73
- 6.2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Entry Selection of English NNCs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 Based on the CIT Classification of NNCs73-85
- 6.2.1 Suggestions for Entry Selection of Null-shifting NNC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74-78
- 6.2.2 Suggestions for Entry Selection of Mono-shifting NNC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78-84
- 6.2.3 Suggestions for Entry Selection of Multi-shifting NNC in E-C Unabridged Bilingual Dictionaries84-85
- 6.3 Summary85-87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87-90
- 7.1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87-88
- 7.2 Research Value and Contributions88-89
- 7.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89
- 7.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89-90
- BIBLIOGRAPHY90-94
- ACKNOWLEDGEMENTS94-9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子惠;刘正光;;概念合成限制理论对汉语“抽象N_1+N_2”结构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2 刘玉梅;沈志和;;认知词汇学[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3 王仁强;;认知辞书学引论[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4 陈伟;;词典范式复杂化进程的复杂性研究——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性思考[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5 万江波;;词典的参见体系综论[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6 王正;孙东云;;双语词典例证翻译与翻译教学——兼评《英汉大词典》(第二版)[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7 吴小林;;浅谈《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成语的翻译[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2期
8 尹洪波;;语言学理论与汉外词典编纂[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年01期
9 杨国;;隐喻翻译与隐喻的系统性[J];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万兰芹;;从认知组构语义学看英汉N+N复合词的意义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继红;;论现代词典的规范性[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赵刚;张春柏;;汉英词典翻译的篇章语言学视角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吴哲;;从多义词的义项切分看语义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廖海宏;;在线英语词典与词汇的社会文化性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李开荣;;外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词典学认知与理解[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陈伟;王维波;;关于内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使用情况的调查[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刘红蕾;;理工科大学生词典使用和需求调查及编纂探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妮;;从典型理论看词典中文体意义的标注方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翠英;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红;《俄汉详解大词典》视域下的观念词счасть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雪;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科技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瑞雪;英汉复合名词的词义构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春霞;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猜测策略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连振;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百科信息的处理[D];南京大学;2011年
8 朱金平;《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双音节形容词释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U啽
本文编号:781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8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