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
本文关键词: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
【摘要】:苏、俄的翻译研究肇始于文艺学理论,后来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在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论战中逐渐处于下风,日趋式微。目前随着翻译理论多元化的发展,文艺学翻译理论又逐渐开始被重视。本文对苏、俄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史进行系统地梳理,将其划分为萌芽、形成与发展、成熟、衰微、新生五个阶段,并对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观点展开述评,以期展现出苏、俄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史的全貌。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俄语系;
【关键词】: 苏、俄翻译理论 文艺学派 演变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艺学的观点来研究翻译,把翻译纳入文艺学的研究范畴,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相对立。纵观近一个世纪的苏、俄翻译理论史,文艺学派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俄的众多著名文艺学翻译理论家如楚科夫斯基(ЧуковскийК.И.)、卡什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云才;俄罗斯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两派文学翻译理论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许磊;翻译中主体因素对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楚春霞;;解读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德军;陈艳君;;旅游资料语篇特点与英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燕;;大中华文库版《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彭灿;;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杨冬冬;;从译者主体性看严复的古雅文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卢颖;;典籍翻译中直译法策略的选择——以《圣经》翻译和佛经翻译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张雪芳;;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臧国宝;张小波;;“翻译文化观”与“目的论”观照下公示语翻译构想——以雷州半岛公示语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丹丹;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高校网页简介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唐海蓉;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材的编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韩莉;从功能理论试析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蒋薇;对外英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解释性编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生信;词的兼类、转类及其演变规律[J];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2 李冬香;浏阳方言的“到”[J];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许征;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盖林海;河北平山方言语音系统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周长银,张法科;TG理论中WH移位限制的演变[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4期
6 由明智;谈昏字与f,字的关系[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7 储泰松;“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的演变[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8 郭攀;“数(量)·名”多重组合的“分”、“合”表达及其演变[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9 叶桂郴;“谁”在中古汉译佛经中的发展演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10 肖永凤;随体谐形 由繁趋简[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朱蕤;;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以《翻译之道》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世铁;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4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小琴;《六度集经》语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杰;《红楼梦》惯用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科见;典故词语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再纳汗;《突厥语大词典》生药词汇的演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史俊;《广韵》异读探讨[D];苏州大学;2005年
7 邱峰;《颜氏家训》反义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霖;《水浒全传》民俗类俗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9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