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7-09-05 09:38

  本文关键词: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莱考夫 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体验哲学


【摘要】:语言问题自古至今一直被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所关注,并致力研究探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乔姆斯基领导了一场认知革命,他把语言看作心灵的窗户,用来探究大脑认知,把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定位于探讨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之后的四十多年中,乔姆斯基创建的生成语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至今仍具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进行批判,发动了一场对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的革命。 认知语言学是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中追溯到认知语言学的许多概念和思想源头。比如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认知理论、范畴理论就是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家族相似”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涉身性思想引起哲学家、语言学家的重视,梅洛-庞蒂的“心智哲学”认为心身统一,身体是知觉和认识的主体,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莱考夫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体验哲学”思想。 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莱考夫首先对传统范畴观进行批判,提出一种新的范畴观——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认知科学认为,人类在感知体验和与世界互动的基础上最先形成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莱考夫用“意象图式”来阐述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人类的范畴化问题,解释语义和概念结构,莱考夫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此外,莱考夫还提出了“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并非表达层面;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这种隐喻观为人们的认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人们从修辞角度转到了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本文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莱考夫把认知科学的发展分为两代,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主要标志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思想。第二代的主要标志是他70年代提出的体验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提出认知科学最重要的三大发现: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三大发现是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区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也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在批判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中的同时也汲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坚持身体经验的基础作用,强调既要根据客观规律认识世界,又要重视主观意识。认识活动不仅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还对客观现实具有反作用。体验哲学对西方哲学史、语言本质和人类理解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理论体系还不十分完整,但是认知研究的意义值得肯定。
【关键词】:莱考夫 认知语言学 理论基础 体验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1
  • 第二章 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11-21
  • 一、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11-14
  • 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14-18
  • 三、 梅洛-庞蒂的身心理论18-21
  • 第三章 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思想21-33
  • 一、 范畴观21-24
  • 二、 意象图式24-26
  • 三、 理想化认知模型26-29
  • 四、 隐喻理论29-33
  • 第四章 体验哲学33-43
  • 一、 认识的无意识性36-37
  • 二、 思维的隐喻性37-40
  • 三、 心智的体验性40-43
  • 第五章 对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及其体验哲学的争论和批评43-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本人研究生期间的成果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玉;;L&J认知语言理论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哲学冲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Lakoff ,Johnson ,王寅;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3 朱志方;认知科学对现代哲学的挑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孙毅;;两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体验哲学寻绎[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张凤娟;;从原型范畴理论看隐喻的分类问题——对Lakoff隐喻分类方法的质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姚岚;李元江;;解构Lakoff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否定[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吴世雄,纪玉华;原型语义学:从家族相似性到理想化认知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10 庞学铨;身体性理论:新现象学解决心身关系的新尝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797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97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