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 爱森斯坦 蒙太奇 激情 有机性 观众 出处:《山东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谢尔盖·米哈伊尔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是前苏联杰出的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蒙太奇美学思想的奠基人。爱森斯坦的电影作品及电影理论都在电影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罢工》、《战舰波将金号》、《伊凡雷帝》等影片都曾在电影界掀起热议,理论研究涉及电影创作、电影史、电影技术、电影语言、电影结构、电影教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理论与实践是爱森斯坦电影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在电影创作中总结理论,将理论设想放置电影实验中予以验证,这种电影美学特点贯穿爱森斯坦电影生涯。根据爱森斯坦札记中绘制的电影美学大厦简图,可以将爱森斯坦的电影美学视做一个以哲学为基础、以蒙太奇为手段、以结构为支撑、以人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加以研究,这几部分环环相扣构成了爱森斯坦探索电影特性及方法的有机链条。本文以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的有机性为切入点,将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置于历史语境及电影理论框架中进行阐释,提炼出爱森斯坦最为核心的理论范畴,即蒙太奇美学、有机结构观和受众效果论,采用专题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式,从爱森斯坦的理论缘起到艺术本体论的探索,从有机结构论到艺术激情说,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揭示其思想的纵向发展轨迹和横向建构方法,以期还原他的理论原貌并对当代电影理论有所启示。全文共分为以下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以爱森斯坦庞杂的电影美学思想为主题研究的理由:一方面是基于爱森斯坦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对电影的重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囿于历史原因及文化视野局限,对爱森斯坦电影思想的体系性研究及原典分析仍比较欠缺。当下俄罗斯和欧美等国非常重视对爱森斯坦电影理论及创作遗产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进展,研究课题广泛、视野多元,相比较而言,国内对爱森斯坦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研究专著,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本文通过专题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深入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内部,揭示其思想的纵向发展轨迹和横向建构方法,实现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体系的有机建构。第一章通过研究爱森斯坦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来挖掘其电影理论体系创立的历史动因及心理动因。爱森斯坦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是紧密相关、互为支撑的,从戏剧创作阶段起便开始了蒙太奇的探索,为电影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爱森斯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本立场,同时受到构成主义、形式主义、巴普洛夫的反射学、乔伊斯的内心独白等理论的影响。爱森斯坦注重电影的教育引导功能,将电影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有机体加以研究,关注电影内部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电影外部因素对电影创作及传播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电影观既有美学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第二章主要阐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美学即电影艺术本体论。爱森斯坦将蒙太奇从一种剪辑手段上升到哲学思维的高度,不仅是电影叙事的手段还可以表达概念式思想,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通过假定的真实来表现和塑造现实世界。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是其蒙太奇美学思想的基础,他试图对电影感染力进行科学的丈量,以意识形态为导向,注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对电影主题效果进行研究;“理性蒙太奇”是其美学观的核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同时在观众接受心理方面的创见也意义深远;“垂直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研究的扩张,爱森斯坦从节奏、重音、主题、运动等要素出发探寻声画对位的通约性规律。他的蒙太奇美学从“冲突”的内核走向“融合”的有机性,从关注外在形式的冲击力扩展为对内部蒙太奇效果的探索,始终围绕电影的艺术性和功用性开展研究,折射了其美学体系建构的动态性及思辩性。第三章摆脱形式主义批判的局限,论证了爱森斯坦的美学观如何体现了电影的有机性。爱森斯坦认为科学的理性思维同艺术的感性思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电影实现了在对立统一基础上艺术直观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融合,电影有机性的最高表现是激情的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失去常态”而不断转入新质,从而激发观众的情绪,实现作者意图。激情结构的有机性在吻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人性,而隐喻可以促成结构有机性的升华。同时,电影有机美学通过造型与声音的对位关系体现了自然观与艺术观的融合,通过对色彩、形状等符号形式的解读,开拓了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领域,建构起他美学体系中独特的一隅。第四章从爱森斯坦的电影效果论及受众观出发,挖掘爱森斯坦美学观的能动性。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一当代命题是贯穿爱森斯坦思想体系的关键部分,虽然政治环境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究其根本,爱森斯坦建构的是重视创作主体意识和个性又尊重接受群体的美学观。爱森斯坦聚焦观众的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坚信人民群众是电影事业的创造者,电影的使命便是通过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来吸引观众、引导观众,而观众心理学的核心要义在于“情绪的痴迷”,重新解读爱森斯坦的受众观及效果论既是电影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影文化工作者走出狭隘历史观,拓展文化视野需做的改变。结语论述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启示。对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的重估,关键在于其秉持的民族精神和理论建构方法,以及带给我们的宽广文化视阈。因此,尽管爱森斯坦的美学观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其电影美学的有机性及秉持的研究立场尤为可贵,无论在其所处时代还是当下,他的蒙太奇美学及电影结构观、受众观对当代电影创作和理论建设都有借鉴意义。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应根植于电影实践及本土文化传统,在全球文化共生背景下建构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爱森斯坦电影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中国阴阳两仪哲学观及意境美学,对于构建中国电影意境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启示。同时也启示中国电影创作应结合观众的民族文化接受心理,根据时代需求进行题材选取,并在坚守民族性的同时注重跨文化传播与融合,主旋律电影也可以通过形式激发艺术感染力,实现思想的感性表达。电影数字化奇观是对爱森斯坦蒙太奇“假定的真实”及观众“情绪的痴迷”的实践,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等思想正在被赋予新的价值。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the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film research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 the film theorists and the founder of Montage ' s aesthetic thought .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lm theory system and the film theory ,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film ' s external factors on the film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 In chapter three ,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how to promote the aesthetic system construction .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study of film theory , but also the change of the film aesthetics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卓异;从敖德萨阶梯到世贸中心——《战舰波将金》对“真实”的激情与我们对9·11的激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王宜文;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的美学观念及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张骏祥;蒙太奇浅说[J];当代电影;1986年01期
4 路易·阿尔都塞 ,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年03期
5 路易·阿尔都塞,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续)[J];当代电影;1987年04期
6 陈育新;解构:电影与理论[J];当代电影;1990年05期
7 远婴;爱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学说的理论模态——经典电影理论学习笔记[J];当代电影;1991年06期
8 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年05期
9 周星;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构架的梳理[J];当代电影;2004年06期
10 罗艺军;;致力电影民族化研究 建立中国电影理论体系[J];当代电影;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鹏;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江;影视化想象:早期电影对乔伊斯实验写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艳;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下的苏联电影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爱军;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497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49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