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2003年-2013年南四湖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05:34

  本文选题:南四湖湿地 切入点:GIS 出处:《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湿地资源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南四湖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由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南四湖湿地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威胁,使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了破坏。南四湖湿地景观变化的研究,对南四湖湿地的发展,协调处理各种问题至关重要。研究以南四湖湿地为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标与湿地转移矩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四期遥感数据、10年统计数据,以及其他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利用ArcGIS.ERDAS.Fragstats以及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2003年-2013年,南四湖湿地景观类型及面积变化主要表现在,库塘和水田在内的人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湖水域、河道、水草地和滩涂等自然湿地面积总体呈缓慢减少的趋势以及内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其他非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10年间,南四湖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以2009年为界,2003年-2009年,湿地景观不断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景观趋于多样化。2009年-2013年,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好转,多样化指数有所下降。(3)通过对2003年-2013年南四湖湿地的预测及动态建模得出,三次多项式y=a+bt+ct2+dt3能够较好地对湿地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表达,并通过三次多项式的一阶导数、二阶导数以及三阶导数,得到湿地各类型面积变化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来分析湿地类型面积变化的趋势。(4)景观类型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湿度、日照时长等的变化密切相关,与国家生态补水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经济中的人口增长显著相关。人为因素在整个景观格局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影响程度日益增加。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将19个社会经济指标归为社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变化与人口的变化两大类。并以人工湿地的面积作为因变量,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量化值作为自变量,建立人工湿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关系式y=36387.303+655.181Y1-1960.302Y2方程拟合度R2值为0.945,拟合度比较好,能够较好地反映湿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
[Abstract]:Wetland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arth's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s. Nansi Lake is an important hub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in China. Because of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Lake Nansi wetland has been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wetland function of the wetland has been destroyed. Landscape changes of Nansi Lake wetlan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is very important. On Lake Nansi wetland as the ob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nd combining transfer matrix, through four period remote sensing data, statistical data of 10 years, and other auxiliary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ArcGIS.ERDAS.Fragstats and SPSS softw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1) 2003 -2013, the type and area of wetl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Nansi Lake mainly in the pond and water field, people Artificial wetland area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waters of the lake, river, water and beaches and other natural wetland area is mutual transfer between the slow decrease trend as well as various types of internal, decreasing non wetland area. (2) 10 years, the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of wetland in Nansihu area bounded by 2009, 2003 -2009 years. The wet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landscape patch shape tended to be simplifi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2009 years -2013 years, wet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has improved, the diversity index decreased. (3) by 2003 -2013 in the Nansi Lake prediction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the wet well,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wetland to quantify the expression of three polynomial y=a+bt+ct2+dt3 and, through the first derivative of a polynomial of degree three, two and three order derivative derivative, change of wetland area of various types of speed, acceleration and jerk, analysis The change of wetland type area trend. (4) changes with temperature, humidity, landscape type precipitation, sunshine ti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long,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water project and the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ocial economy in the population growth significantly. The human fa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who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increasing. The analysi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mainly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19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two of the population categories. And the artificial wetland area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o quantif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riving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of artificial wetland relation y=36387.303+655.181Y1-1960.302Y2 equation fitting degree R2 value is 0.945, the fitting degree is good, It can better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wetland area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惟一;南四湖[J];海洋湖沼通报;1979年02期

2 郎丽如;;南四湖形成问题初探[J];海洋湖沼通报;1983年01期

3 宫德文,潘成英,刘传仁,马速成;南四湖气候初探[J];山东气象;1987年04期

4 钟仕兴;山东的南四湖不是断层湖[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3期

5 孙竹友;;南四湖的生境与保护对策[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2期

6 李德玉;;南四湖水源与环境浅议[J];资源与环境;1990年01期

7 岳传河;;渔湖民庄台工程建设在今后南四湖开发中的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4期

8 王凤鸣,袁淑英,张润芳;南四湖水源浅析[J];水文;1992年S1期

9 徐振山;南四湖汛期来水量回归分析及时间序列预测[J];水文;1992年S1期

10 曹瑞民;;试论南四湖的淤积趋势[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文献;王素芬;李吉学;;南四湖水环境质量分析[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2 梁景f;潘志柔;;南四湖水环境刍议[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殷宪冬;;南四湖应作为重要湿地进行保护[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4 侯端环;张晨光;张传扬;;南四湖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5 武周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武周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王式成;闫芳阶;刘友春;黄洁;王慧玲;;淮河流域重要跨省湖泊南四湖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张祖陆;辛良杰;;南四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特征及其生态经济损失评估[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9 张建立;周爱莲;;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安全与保护对策[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10 孙庆义;牛奔;杨丽原;;南四湖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的污染分析[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律;南四湖 梦里水乡何日重现[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世鹏;南四湖保护负重前行[N];联合日报;2006年

3 记者杜红志;5000万方长江水将进入南四湖上级湖[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晓平;南四湖生命之歌[N];中国水利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志静;立法保护南四湖[N];联合日报;2010年

6 记者 郝明雷;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南四湖水利工程[N];济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伟;南四湖生态会越变越美[N];济宁日报;2012年

8 记者 赵厚峰;尽快缓解南四湖旱情 确保湖区生产生活安定[N];济宁日报;2014年

9 记者 张彦彦;我市全力全速开展南四湖生态调水工作[N];济宁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董若义;山东应急调水补充南四湖[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梁春玲;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服务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苗群;南四湖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3 程凤鸣;南四湖水环境污染特征及其重金属离子去除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磊;南四湖流域退耕还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罗辉;南水北调改善南四湖水流水质特性及湖滨带控污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安文超;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口沉积物的污染特征及磷吸附释放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志建;南四湖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规律与水质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爽;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及湖泊沉积的响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垒垒;南四湖沉积层污染特征及其污染释放控制修复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牛玉生;南四湖水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7年

4 张芳园;南四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多源数据库构建技术[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辛颖;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比较评价与水环境特征变化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6 叶芳芳;南四湖藻类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7 何国峰;风对南四湖调水水流水质的影响研究及其应急对策[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8 史双昕;南四湖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9 任杰;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流水质模拟技术及其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杨洪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及吸附释放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6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656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