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景观设计分析
本文选题:郑州 + 象湖 ; 参考:《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日渐突出,各地城市风貌特色正在逐渐丧失,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特有风貌和地方特征的城市才更具有城市竞争力和生命力。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标志性特征。因此,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在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城市风貌特色的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的景观。作为设计性研究,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简述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特征,城市风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城市风貌、城市形态、城市形象的概念。案例分析部分,本文对广州市新老城市中轴线设计、盐城城南新区聚龙湖核心区和淮南市山南新区等相关项目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景观设计经验:省级文化中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其规划除了需要满足功能特征要求和生态绿地的构建外,还应注意城市文脉的延续,创造城市独特的人文环境,塑造城市风貌。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的景观设计主要结合了城市风貌特色等相关研究理论,了解分析了郑州市的城市发展背景、城市形态特征和城市文化形象,以及象湖所在的白沙组团的区位和发展要求,通过对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的场地区域现状、交通、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郑州都市区规划强化了中原城市群的“十字形”城市空间结构,基于郑州市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特征、历史古都文化背景和以悬铃木为主体的城市空间意象,郑州市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的设计以“绿色、活力、人文、智慧”基本思路展开,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与布置,以“绿城印记、盈彩湖滨、人文魅力、智慧新城”为主题,形成主轴线景观序列。设计融合中原历史文化和创新性理念到整个方案设计之中,力图打造以城市功能为主导的,具有城市标志性和地域性,体现郑州绿城风貌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郑州市象湖省级行政文化中心的绿色生态化建设,将会极大地优化白沙组团的自然环境,改善地区气候,重塑郑州东部绿城新风貌。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one side of a thousand c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the features of cities are gradually losing, which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cities with unique styl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competitive and vitality. The city's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has special importance and iconic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body the features i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cit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o create the landscape of Xiangh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with urban features. As a design study,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yout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urban style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of the urban style, the form of the city and the image of the city. In the part of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new and old cities in Guangzhou, The related projects such as Julong Lake Core District and Shannan New District of Huainan City are analyzed and their landscape design experiences are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cultural center is the focus of promoting the city image. In addition to meeting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reen space, the plan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create a uniqu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and shape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Xiangh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mainly combin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ories, such as urban style and feature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urba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urban morphology and urban cultural image of Zhengzhou. As well as the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Baisha regiment located in Xianghu,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of Xiangh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by analyzing the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ite, traffic,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planning of Zhengzhou metropolitan area strengthens the "cross-shape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China. It is based on the urban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id of Zhengzhou City,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ical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urban spatial image with the Suzuki as the main body. The design of Xiangh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of Zhengzhou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basic idea of "Green, vigor, Humanism and Wisdom".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roject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asonable functional partition and layout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olor lakeside, humanistic charm, wisdom of the new city as the theme, forming the main axis of the landscape sequence. The design integrate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innovative ideas into the whole project design, trying to create a city-oriented, with the city iconic and regional,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engzhou green city style and features,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waterfront open space. The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Xiangh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center in Zhengzhou will greatly optimi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Baisha group, improve the regional climate, and reshape the new style of green city in east Zhengzhou.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士铮;法赫德国王文化中心[J];艺术科技;2000年02期
2 宋源;城市的舞台--南海文化中心设计[J];世界建筑;2002年08期
3 吉姆·塔格特 ,赵晓波;特龙戴克·海克族文化中心,道森,加拿大[J];世界建筑;2002年09期
4 张敬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拉尔戈·达·德韦萨公园的文化中心[J];世界建筑;2003年12期
6 徐重良 ,周发榜;好大一棵树——深圳文化中心成功采用黄金树施工技术[J];建设科技;2003年04期
7 周再生,吴稚民,毕钟;小城镇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注意[J];小城镇建设;2003年06期
8 ;松代镇文化中心[J];城市环境设计;2005年02期
9 佟博;;佳作回眸——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J];世界建筑导报;2006年07期
10 蔡克;;呼唤精品建筑:深圳文化中心工程设计有感[J];建筑创作;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鹏;朱宁;;历史文化的印记——淮阳文化中心设计方案[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晁中辰;;“欧洲文化中心论”再认识[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魏璐;;繁荣古都历史文化,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2012·世界文化遗产日论坛文集[C];2012年
4 温思琦;;创新博物馆工作方式 传承和弘扬宣南文化[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2012·世界文化遗产日论坛文集[C];2012年
5 海葆;;新世纪海派茶文化[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6 尤百琴;;726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构想[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7 贾烈英;;走向世界文化中心之路—来自巴黎的启示[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郑克强;万一君;欧阳有旺;;江西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淼;;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与选择[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泽霖;杨蔚彪;王元清;常为华;;北京某文化中心钢结构初步设计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妇女文化中心户”:致富的窗口[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五峰 “三个一”帮扶农村文化中心户[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河南焦作90%以上的村建起了文化中心[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青文;青岛百处社区文化中心启用[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记者张仕洪、通讯员杜涛、周培章;钟祥涌现300多农村文化中心户[N];湖北日报;2005年
6 记者 张鹏;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中心建设[N];焦作日报;2005年
7 记者徐振强、敬诚;巴黎诞生中国文化中心[N];人民日报;2003年
8 毛公强 张本成;青岛开足马力 建设文化家园[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李保国;文化中心户盼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毛公强;青岛又有67处社区文化中心启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荣军;社火文化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2 高博;省域“文化馆”建筑计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云鹏;当代文化中心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徐国忠;基于公共服务的社区文化中心机制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薇娜;国内中小型文化中心设计及空间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李金海;中国当代城市文化中心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5 陈冠锦;地域性设计手法在城市文化中心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6 韩平;产业化运营对文化中心功能设计的影响[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王安妮;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初探[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伟;我国县级城市文化中心空间模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9 李鹏;天津文化中心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曹甄婧;我国城市文化中心设计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7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8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