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研究
本文选题:民俗艺术 + 文化旅游 ; 参考:《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但在新的消费环境中,文化旅游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旅游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旅游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变化。面对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局面,旅游经营者开始转变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理念,更加注重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国家政策鼓励旅游业开发民俗资源。在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民俗艺术走进旅游开发者的视野,并以其优势特点赢得旅游开发者和游客的青睐。本文第一章论述的是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符号审美价值。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民俗艺术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外在艺术形式,还拥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在旅游活动中,民俗艺术不但能唤起游客感性的审美体验,还可以深化旅游审美内涵,使得旅游审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扩展。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审美增值通过其拥有的符号资源实现。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具有追求符号价值消费的特征,以求建立独特的身份地位。在身份确立的过程中,符号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章通过对符号增值效应形成过程的论述,来完成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审美增值的建构。第二章论述的是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消费体验价值。从体验生成的角度来看,旅游体验的产生是旅游者和旅游场互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观赏、认知、交往、模仿、娱乐和游戏六种模式。民俗艺术具有审美性、知识性、群体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等多种特征,能够在旅游活动中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互动需求。尤其是在大型景区中的民俗表演类艺术,其强烈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特征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将游客消费的体验推向极致。第三章论述的是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价值实现的原则和模式。在市场利好和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民俗艺术和文化旅游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将民俗艺术和文化旅游融合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统一。本章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文中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民俗艺术在文化旅游中价值实现的具体原则和参考模式,如市场导向、文化性、创新性等原则,原生态、主题公园、主题活动式等模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ultural tourism has flourished. However, in the new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cultural tourism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at tourist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ourism consumption experience than ever before.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tourists has chang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also changing.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homogeneity, tourism operators began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national policies encourage tourism to develop folklore resource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three forces, folklore art comes into the sight of tourism developers and wins the favor of tourism developers and tourists with its advantag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mbolic aesthetic value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of tourism, folk art not only has rich and diverse external art forms, but also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In tourism activities, folk art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perceptual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ourists, but also deepe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ourism, so that tourism aesthetic can be expanded in time and space.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s realized through its symbolic resources. In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consum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suing symbolic value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unique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establishment, symbo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dia. In this chapter,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s constructed by discuss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symbol increment effec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value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generation, the emergence of tourism experience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tourism field, which is manifested in six modes: viewing,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imitation, entertainment and game. Folklore art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esthetic, knowledge, group, entertainment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can meet the interactive needs of touris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in tourism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the large-scale scenic area folk performing arts, its strong interactive, participatory and entertain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experience to the extrem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models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folk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background of favorable market and favorable policies, folk art and cultural tourism ushered in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art and cultural tourism can achieve the unity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eference models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folklore art in cultural tourism, such as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original ecology, theme park, etc. Theme, activity, etc.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战化军;齐文化旅游研究的奠基石——范跃进教授主编的《齐文化旅游丛书》读后[J];管子学刊;2003年04期
2 秦学;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骆凯;;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4 闫爱萍;;运城文化旅游及关公文化的地区性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王兆峰;黄喜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6 司法臣;;坚持文化创新 推进互助文化旅游产业升级[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7 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苏晓丽;蒋再松;杜立文;王登才;;提升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山西文化旅游领导[J];黄河之声;2013年14期
10 吴冬颖;;发挥国际音乐城品牌优势 开发哈尔滨音乐文化旅游[J];学理论;2013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王学昭;宋伟;;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探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晋;双赢:文化旅游的目标[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溧阳旅游局副局长 许新平;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N];华东旅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萍 实习生 杜博;河南文化旅游如何破题?[N];河南日报;2005年
4 吴敏 陈雪钧;人文奥运与文化旅游[N];江南游报;2005年
5 玉华宫管理局局长 苏龙海;立足文化旅游资源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N];铜川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悦春;找准契合点做特做亮文化旅游产业[N];云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姚振发 实习生 翁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推进建设文化大省[N];浙江日报;2000年
8 本报评论员 贾启龙;借鉴云南经验 做强文化旅游[N];阿坝日报;2006年
9 陈永正;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战略选择[N];成都日报;2007年
10 熊秀兰;州政协建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会宾;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颜迪;文化旅游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5 魏代俊;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6 刘智慧;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7 聂璐;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杨乐;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亚历山德拉(Bukharova Aleksandra);贝加尔湖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高羽;红色历史背景下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75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87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