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协同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8 12:12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是新时期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我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经济周期变短,科技创新体现出许多新特征,企业与部门间协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形势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重新解构,从协同演变的过程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的机制和路径,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协同学思想运用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中,结合系统论、热力学、适应性景观分析、层次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协同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序参量,并进一步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系统学的方法,对协同学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巨系统,其内部存在着进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着随机涨落并构成了系统演变进步的动力来源;二是将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与机理,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序参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通过随机涨落形成序参量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并通过适应度景观理论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系统有序度的理解。三是改进了模糊评价方法。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由非线性相关的子系统作用而成的复杂巨系统。本文试图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模糊指标进行处理,并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多层次的特点,结合了层次分析法的优势,综合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Abstract]: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engine that drive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enterprises to obtain and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speed of technological renewal is quickening, the economic cycle is getting shorte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bodies many new features, and the synergy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departm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deconstructed again, and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growth are described from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dea of Synergetics to the study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ystem theory, thermodynamics, adaptive landscape analysis, hierarchical analysis, etc.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constructs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e cooperative perspectiv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order parameter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furth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main content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ystema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n open, far from equilibrium complex giant system, in which there is a complex nonlinear interaction subsystem.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random fluctuation and constitutes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system.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upgrading path and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order parameter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form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order parameter by random fluctua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process of enhanc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theory of fitnes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der degree of the system is further deepened. Third, th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is improve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giant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nonlinear related subsystem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fuzzy index, and in view of the multi-lev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es the advantag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put forward synthetically.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桦,陈福生;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0年03期

2 何海东,赵长存;关于增强河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对策[J];探索与求是;2000年08期

3 王贤;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0年05期

4 武珂,张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浅析[J];纺织器材;2001年05期

5 罗文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任永平;论制度创新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熊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六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08期

8 王泽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9 袁瑞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14期

10 ;五大措施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凤妮;高爱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龚慧伟;;试论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及对策[A];上海烟草系统200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李旭红;;增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袁建平;李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迎接入世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汪玉平;郝利军;;优化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6 梁静;段进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朱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范庆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集团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颜君衡;宋文启;;“产、学、研”联合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10 赵金秀;;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对策[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亚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刻不容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2年

2 民进邢台市委 李莉莉;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邢台日报;2014年

3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骏生;浅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忠春 孟扬;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2003年

5 李正图;着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解放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沙星海;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平顶山日报;2006年

7 记者 孙芳华;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党涤寰;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经济日报;2008年

9 潘炳应 安庆市煤气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企业的灵魂[N];安徽经济报;2008年

10 记者 刘作明;鞍钢技术创新能力项目通过验收[N];鞍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乔朋华;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由雷;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李娜;基于资源观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姜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模型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段志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波动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罗正清;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杨洵;企业集群的生成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冯仁涛;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模式与程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于东亮;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3 冯俊平;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田芳菲;辽宁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罗晓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尹方敏;中国省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收敛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杨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李珠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丁伟;基于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对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熊娟;区域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D];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89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189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7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