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环境卫星数据的南京地表温度反演及时空格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8 17:08
【摘要】: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参数,是地表能量交换、地球中各种循环过程中的主导因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在ENVI、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快速发展的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作为研究区域,基于HJ-1B遥感卫星影像,采用辐射传输法(RTE)、覃志豪单窗算法(Qins')和普适性单通道算法(JMS)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对比反演的结果,在选取精度较高的反演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南京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情况和景观指数的关系。通过2010年夏季、2013年四季五个时相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动态分析了两个年份南京市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情况及植被指数等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算法均能较好反应南京地区的地表温度趋势,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最高,向四周郊区及植被覆盖地区递减。但三种算法得到的地表温度结果仍存在一定差异,RTE得到的温度反演结果最高;Qins'反演结果与其较接近,温差在2K左右;JMS反演结果相对较低,与RTE反演结果相差10K左右。而与MODIS温度产品相比,RTE算法精度最高,与MODIS地温产品的温度差值多集中在2.1K;Qins'的反演结果略低,温差多集中在3.87K;而JMS的结果明显偏低,温差多集中在5.96K。(2)空间上,南京市的地表温度由城区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主城区的高温区与较高温区占了 60%以上的面积;北部六合区、西部浦口区、南部高淳区温度等级分布类似,以较低温和中温为主。靠近主城区的江宁区和溧水区,其温度等级多为中温区和较高温区。在研究地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影响因子,探讨其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发现:地表温度与耕地覆盖比例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板块密度(PD),接下来依次是建设用地面积比例(PerBuild),板块面积(AREA),最大板块指数(LPI)。而植被指数中的植被覆盖度(Pv)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温度关系密切,Pv与LST的回归系数R2=0.64,NDVI与LST的回归系数R2=0.51。相对于NDVI,Pv能更好的预测因植被覆盖影响的地表温度。(3)时间上,自2010年至2013年,主城区高温区、较高温区面积明显增加,而较低温区、中温区面积减少;近郊区的江宁区,低温区和较低温区有所减少,而较高温区和高温区有所增加;浦口区与江宁区变化规律类似,低温区和较低温区减少,较高温区与高温区增加。整体体现由中间向两极转化,温度等级差异性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从本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变化,南京市2010-2013年间,研究区内的自然景观减少,人工的景观有所增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热岛范围会不断增大,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会对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造成很大影响,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贡献最大,是形成热岛的主要原因,而水体和林地有比较好的降温作用。在探讨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LST与NDVI、Pv变化趋势几乎是相反的(水体除外)。从季相变化特征上看,南京市春季和夏季的热岛效应明显,特别是夏季,而其他两个季节热岛效应并不明显。随季节的变化,不同的植被覆盖情况对地表温度等的影响也是有所不同的。LST在春、夏、秋三季与NDVI、Pv的分布趋势相反,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地表温度相对较低,而冬季LST与NDVI、Pv的值都普遍偏低。
[Abstrac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is a key parameter in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t is also a leading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energy exchange on the earth's surfac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Based on the HJ-1B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mage, this paper use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ENVI, ArcGIS and other software support to retriev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Nanjing, the capita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using the radiation transfer method (RTE), the Qins'algorithm and the universal single channel algorithm (J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Nanjing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rsion method with high preci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land use and landscape index is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three algorithms can better reflect the trend of surface temperature in Nanj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downtown area is the highest, and decreases to the surrounding suburb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reas.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results obtained by RTE, and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results obtained by RTE are the highest; the Qins'inversion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m,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about 2K; the JMS inversion results are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about 10K different from the RTE inversion results. 1 K; Qins'inversion result is slightly low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3.87K; while JMS result is obviously low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5.96K. (2)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Nanjing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otemperatu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otemperature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overage was the greatest, followed by the plate.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Pv) and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 (NDVI) in the vegetation index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Pv and LST were R2 = 0.64, and that of NDVI and LST was R2 = 0.51.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ffected by vegetation cover will increase from 2010 to 2013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area of the main urban area, while decrease in the middle temperature area in the low temperature area. Similarly, low-temperature and low-temperature zones decrease, while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temperature zones increase. The overall embodiment is from the middle to the two poles,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grades increases,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scope of the heat island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change of land use statu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t island, and the water and woodland have a better cooling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LST, NDVI and Pv is almost opposit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except water body).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s obvious in spring and summer, especially in summer, but not in the other two seasons. The distribution trend of LST is opposite to NDVI and Pv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low in areas with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while the values of LST, NDVI and Pv are generally low in winter.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12.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顺云;马瑾;刘培洵;刘力强;;中国大陆地表温度年变基准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2 徐永明;覃志豪;沈艳;;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温度年内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1期

3 李慧,翁笃鸣;丘陵山区地表温度场日间变化的简单推算[J];气象;1993年01期

4 高志强,刘纪远;基于陆面模式和遥感技术的地表温度比较[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高晴,柳钦火,黄海洋;地表温度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钱乐祥;;城市热岛研究中地表温度与植被丰度的耦合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张春玲;余华;宫鹏;居为民;;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与地表温度的关系[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8 陈公德;徐建华;戴晓燕;董山;;运用遥感数据挖掘解析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异规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9 彭征;廖和平;郭月婷;李清;;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芳;;东亚地区地表温度与大气温度场的相关关系[J];青海科技;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霞;南颖;;基于遥感技术的延吉市地表温度现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曹广真;毛显强;李贵才;王今殊;刘勇洪;;北京市地表温度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潘卫华;陈家金;李文;;福建省地表温度分布特征的遥感动态监测[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侯光雷;张洪岩;张正祥;;基于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邓玉娇;王捷纯;黄晓云;;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俞布;缪启龙;徐永明;李潇潇;张玮玮;;城市下垫面类型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纪;刘闻雨;占文凤;;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估算逐时地表温度[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8 钱乐祥;崔海山;;珠江三角洲地表水汽特征与地表温度的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兴强;;鲁中山区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 第三届城市气象论坛—城市与环境气象[C];2014年

10 孟宪红;吕世华;张宇;张堂堂;;使用LANDSAT-5 TM数据反演金塔地表温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柴野;德国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度[N];光明日报;2013年

2 卞吉;预报气温并非地表温度[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美惠;气候变暖令沙漠更加荒凉[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采访人 本报通讯员 秦振 卓静;世园绿岛贡献率达2.4%[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刘妍;二氧化碳曾保护地球不挨冻[N];北京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肇东;2001年气候异常为历史罕见[N];光明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黄芍 王湖录;在烈日和高温下[N];钦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佳;利用钻孔温度梯度重建过去地表温度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段四波;高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彭征;重庆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金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启姣;城市热岛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蔡国印;基于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热惯量反演研究及其在土壤水分、地气间热交换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8 张广宇;基于TM数据的吉林西部轻度盐碱地带地表温度、湿度及地气间热交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聂芹;上海市城市不透水面及其热环境效应的分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骏飞;西(安)咸(阳)新区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及其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袁亚雄;基于IDL的热红外遥感空间降尺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杨学森;基于单通道算法的Landsat8卫星数据地表温度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孙舒婷;大兴安岭森林地表温度的遥感估算及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罗永琴;基于TVDI模型的遥感旱情监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朝力格尔;内蒙古东部地区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实;北京市主要城区近20年不透水面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热环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黄帆;基于离散时间序列观测的地温日变化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宋彩英;基于Landsat8的地表温度像元分解算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曾静;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遥感监测[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10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210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