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家礼演变与徽州宗族社会的人际传播

发布时间:2017-03-22 02:05

  本文关键词:家礼演变与徽州宗族社会的人际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主要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在家礼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发生在徽州宗族社会里的人际传播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在研究中,笔者试图融合两种考量:一是要解决一个实际的传播学问题,而非架起某种传播学的视野;二是要描述一些基本的本土性元素,而非验证某些西方式的理论。中国人的日常传播活动自然异于西方人,但也并非完全不同,因而,中国社会的礼制传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虽然它很重要。在框架的设计上,本文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又因果关联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为“概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礼制下移的过程和徽州宗族社会的成因,同时对《家礼》作者、婺源人朱熹的有关学说及其后世影响做了交代;第二部分是为“关系”,也即家礼演变与徽州宗族社会人际传播的关系,它包含三个范畴:家礼对传播伦理的规定、家礼对传播关系网的划分以及家礼对传播内容的承载,这样,我们可粗略地搭建一个囊括伦理、关系网和内容的人际传播坐标轴,从而使这种景观显得立体丰盈;第三部分是为“评价”,笔者本着辩证看待的态度,对影响徽州宗族社会人际传播的家礼因素做了“制”和“治”两个层面的分析,在回顾史实的基础上提出批判,在联系当下的情结中归纳意义,文章最后,笔者补充说明了现今徽州社会的家礼与传播。在行文的思想上,笔者尽可能地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式的问题,但主观上亦不全然规避部分西方观念的嵌入——在西学东渐接近两百年、世界文化正在大融合的今天,想要不受干扰似乎没有可能。具体说来,在传播伦理上,笔者注意到了徽州人孝道为上、男尊女卑、门当户对、信仰宗族等交往准则;在传播关系网中,笔者总结了徽州人以夫妻关系为基础、以父母子女关系为核心、以内外亲戚关系为保障、以其他社会关系为补充的“差序格局”:在传播内容里,笔者归纳了徽州人必须践行宗族责任、充分讲求人情面子和大力倡导家国情怀的沟通话题,并且认为礼制形式本身也构成了基本内容。以上种种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处理日常事务、进行人际传播的“象思维”,它直观、形象、感性,追求“天人合一”,崇尚“主客一体”,因包容而和谐。这与自笛卡尔以来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传统很不一样。因为诸多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徽州宗族社会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传统中国社会,本文以它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可以体现区域社会的独特风景,在宏观层面亦能反映整个中国的普遍景象。因而,本文的研究希望达到这样一种长期效果:徽州人看了能够给予“真的是这样”的情感共鸣,非徽州人看了亦能发出“原来如此”的即刻感喟。若真能“以小见大”自是再好不过,但在现下,笔者只是冀望文章能大体正确地写好生活在宗族社会里的徽州人及其传播活动。本文的文字已经尽可能做到了简明扼要,但由于引述了很多《朱子家礼》徽州地方志以及各种家规家训的文本内容,部分章节显得不是特别通俗易懂,这大概是做文献研究的无奈之处。由此笔者无可避免地想到了两个严肃的问题:大量晦涩且繁杂的家礼传统如今还留存多少?一些不能丢弃的文明风范该怎么与今天的徽州社会相适应呢?
【关键词】:家礼 徽州宗族社会 人际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7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10-12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12-24
  • 第三节 关于研究方法24-25
  • 第四节 核心问题25-27
  • 第一部分 概念27-39
  • 第一章 礼制徽州27-39
  • 第一节 礼制下移28-32
  • 第二节 徽州宗族社会32-36
  • 第三节 婺源人朱熹及其后世影响36-39
  • 第二部分 关系39-80
  • 第二章 家礼对传播伦理的规定39-53
  • 第一节 通礼与日常行为准则40-43
  • 第二节 冠礼与社会角色认知43-46
  • 第三节 婚礼与家庭/宗族间伦理46-49
  • 第四节 丧、祭礼与宗族信仰49-53
  • 第三章 家礼对传播关系网的划分53-67
  • 第一节 夫妻54-57
  • 第二节 父母子女57-60
  • 第三节 内亲与外亲60-63
  • 第四节 其他社会关系63-67
  • 第四章 家礼对传播内容的承载67-80
  • 第一节 责任68-70
  • 第二节 人情70-74
  • 第三节 面子74-77
  • 第四节 家国情怀77-80
  • 第三部分 评价80-93
  • 第五章 礼制还是礼治?80-93
  • 第一节 礼制:维系与传承81-84
  • 第二节 礼治:规训与惩罚84-88
  • 第三节 当下徽州的家礼与传播88-93
  • 结语93-95
  • 参考文献95-100
  • 致谢100-10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伟;;明清徽州宗族乡约的组织传播初探[J];新闻世界;2010年08期

2 王红林;;徽州宗族观念与徽商兴盛互动关系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公匣”制度探析[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鲍义来;《徽州宗族研究》出版[N];安徽日报;2004年

2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锋;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亚萍;士商互动背景下的徽州宗族教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祝虻;中国传统宗族记忆与身份认同[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文俊;家礼演变与徽州宗族社会的人际传播[D];安徽大学;2016年

5 王昌宜;明清徽州宗族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6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陈雪明;明清徽州宗族墓祭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钟华君;清末民初徽州宗族家训及其传承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10 李斐斐;明清徽州宗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家礼演变与徽州宗族社会的人际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0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