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可持续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9:07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民众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以“知识”和“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利用高科技术对于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和利用,通过知识产业的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和服务的新型产业。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但随着计算机、电子科技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衰败,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经济类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许多城市针对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选择拆除、废弃还是改造,面临两难。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旧工业建筑遗产再设计的新途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延续城市的整体记忆、城市的发展空间纽带、城市的文脉传承(包括城市的景观文化),在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将城市旧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对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发展进行梳理研究,探讨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希望能够探寻中国可持续文化创意产业园未来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的研究过程、设计策略及具体实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设计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可持续设计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设计包括:环境与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关注人性化发展,保持独特性和地域文化性,生物系统和个人系统的平衡。第二,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基础上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作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基础之上,利用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供条件,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三,通过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水平,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布局以及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在完成了相关评价方法研究后,本文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的整体综合评价体系,其综合评价要素包括空间布局、建筑改造、环境景观、环境心理和场所氛围等。第四,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园可持续设计的设计内容,主要包含建筑设计、色彩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心理、照明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设计、交通设计等方面。第五,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可持续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再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园区设计、交往需求以及艺术商业博弈进行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设计体现了工业建筑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也使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从“物”上升到“象”,完成了物质到精神的转变;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园随着消费文化理念的发展而发展,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也是艺术和商业的博弈过程。第六,立足于太原瓦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础之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可持续设计的实践案例进行评价思考。总之,本研究从艺术、生态以及传承场地文脉的角度出发,对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环境、建筑等可持续设计进行研究,试图探寻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氛围营造方式,并体现出文化性功能。在通过对于创意产业园空间、景观整体设计的表现手法和发展策略方面予以分析研究之后,试图使得整个创意产业园在遵循生态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间找到平衡点,并力图实现创意产业园区商业经济和艺术设计的协调发展,最终显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者共赢。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4
【图文】:

工业区,地图,来源,图片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见图 3-1),东靠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以及利伯河、鲁尔河之间,地域面积大概 4593 平方公里。德国鲁尔的工业区,也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其发端于 19 世纪中叶,是典型有“德国工业的心脏”美誉。德国鲁尔区从诞生开始就为德国提供了源和钢铁企业,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动力。但7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转型,德国鲁尔工业区和其它工构的调整。尤其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败,德国鲁尔工业区大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鲁尔工业区亟待产业

公园,景观,来源,图片


图 3-2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图片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3)旅游购物模式。这种模式和当下北京房山的 CSD 休闲区接近,即把原改造为现代的工业遗产旅游。德国鲁尔区旅游购物模式的工业遗产改造比奥伯豪森城市,这座城市以前有很多金属矿工厂,但是随着上个世纪 60

本文编号:2732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32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