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9:07
【摘要】:民俗文化是地方民众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表达着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美好的愿望,以及驱邪求吉、祈福消灾、天人和谐等终极生存意义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灵和精神需求,塑造着不同地域民众的习性与品格,孕育着他们的精神与素质,积淀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从发生学上讲,民俗与审美具有共生同构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审美研究中,不能剥离民俗文化的基核,美学研究者要时常到民间田野去呼吸新鲜的气息,找寻学术灵感,方能探求问题的本质。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学者似乎更乐于关注上层精英文化,相对冷落了下层的民间文化,这种倾向剥离了民俗、文艺与审美三者之间深层内在的同生同源性关联,有失偏颇,亦造成了文艺史学家与民间文艺家各自为战的脱节和背离现象。从民俗的新视角来研究审美问题,实现民俗与审美、文艺学与民俗学的联姻,有助于拓宽美学、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国美学本土化的可行之路。 宋代民俗文化是指宋代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相对稳固的地方民俗事象,是宋代人民对生存的物质及生命繁衍需求获得保障后而进一步追求信仰和想象的物质与精神结晶。整体而言,宋代民俗文化历史纵深感强,内部原生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相对古老和独立的审美风格及文化特质。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化范型,宋代民俗文化折射出宋代人民的生活美学及精神品味,为当下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审美提供了典型范例。本文拟从美学、民俗审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多重学术视角来观照宋代民俗文化。通过对其审美发生的生态环境进行探究,分析其多样性的民俗文化审美表现形式,归纳其独特的审美特质,揭示其在现代性社会语境中发生的变异现象并剖析根源,探讨其在社会现代性发展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尝试从文化审美学的维度挖掘其现代性建设的潜在价值,以提出具体解决其发展困境的可行路径。全文共分绪论、正文七章和结语三部分内容。 绪论部分论述本文选题原因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本文认为有关宋代民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相关成果层出不穷;然而,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视角对宋代民俗文化加以解读的研究还不多见,对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性与张力还缺乏系统分析和理论概括。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整体观照,以期梳理并完善相关理论成果。 第一章主要对民俗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审美等概念和范畴进行学术梳理和论域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相对个人化的审美视角,力求从民俗文化审美学角度切入,运用相关知识,构建较新的审美研究的阐释模式,为后文奠定研究的理论根基。 第二章研究宋代民俗文化的生成问题。本章从发生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以宋代民俗文化的地缘背景和历史语境为依托进行宏观考察和理论反思,努力探寻宋代民俗文化这种现实及精神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自然及人文生态背景,实现对宋代民俗文化本质内涵的还原。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研究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表现形态。通过对丰富多样的宋代民俗文化审美事项的系统梳理,总结归纳出六种典型的民俗文化审美表现形态,即物质民俗、民间信仰习俗、游乐技艺民俗、人生仪礼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并对当时文化的主要载体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以求揭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这对于我们了解宋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主要研究宋代民俗文化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本章把宋代民俗文化放在其当时独特的文化大背景中,结合其审美表现形态以及接受传播,归纳宋代民俗文化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并且详细阐述如下六种审美特征:隐逸自由、诗性栖居,伦理依附、理学味浓,士民相合、雅俗共赏。 第六章主要研究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功能。本章运用文艺功能论相关学术话语资源,从宋代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结合宋词、白话小说、田园诗歌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得出宋代民俗文化具有的精神塑造、心理认知与调适、社会规范与维系、身心娱乐等多种文化功能,进而揭示宋代民俗文化的重要审美价值。 第七章主要研究宋代民俗文化的当下生存困境以及审美的现代意义。本文从民俗、审美发展的宏观角度观照宋代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通过前文的论述进行宏观分析比较,论析宋代民俗文化审美在当下的合法性地位遇到的挑战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认同危机,在此基础上阐明其对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和意义等问题。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系统总结与提升,并对民俗文化审美的研究前景予以分析与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K892
本文编号:2738008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3-0;K8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政;略论中国古代民俗审美积淀[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2 刘铁梁;开拓与探索的历程——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和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李浩;论山东民俗的历史分期[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4 周广申;;民俗文化的审美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5 玛琪·仁增草;藏区民俗审美心理与文化精神[J];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1期
6 刘兴东;;区域民俗审美的特征性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的民俗审美价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朱希祥;;中国文艺民俗审美研究的理论阐释和意蕴拓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赵德利;民俗审美论[J];呼兰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2738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3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