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23:29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辖区为研究对象,建立首都核心区一般建成区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系统。首先,通过图纸和数据的归纳对现状做出评估,分析总结出区域特征与现状问题,并从其中得出适用于北京首都核心区一般建成区的启示。其次,构建多影响要素控制下的微公共空间分类系统,主要包括影响要素的选取过程和分类系统构建过程,根据分类结果进行整理并形成系统。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出发,提出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策略。宏观层次是系统优化策略,表现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服务范围确定整体更新改造的顺序和步骤;中观层次是分类优化策略,表现在更新方法上,针对文章所构建的微公共空间分类系统,将现有可利用的微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指引,提出不同类型的空间更新改造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控制条件;微观层次是设计要素优化策略,表现在具体设计上,对微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分条分类进行控制和引导。通过三个层次的研究,笔者试图初步探寻针对北京首都核心区一般建成区,甚至其他大城市建成区的普适性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体系,为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14
【图文】:

示意图,管理标准体系,分类分级,环境


本文的研究内容来自于笔者参与的《广安门外街道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项目,时也是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所属项目之一。笔者主要负责公共空间部分的研究,通过阅文献、参考资料和实地调研等发现国内关于小型公共空间以及小型公园绿地的研究建设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以及与单个公园的规划设计层面,在城市旧城改造流行的今,缺少对于微型开放空间更新开展更系统性、有指导性的研究,并且现有的研究与控性详细规划的对接稍显不足,尤其是在人口密度与容积率极高的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国外在此领域都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在关注场地环境的同时提出指导性方与策略。.2.2 研究对象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行政边界内的范围为此次研的主要研究范围,之所以选择广安门外街道为例,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安门外街道分为繁华商业区和生活居住区5(图 1-1 ),2006 版的控制性细规划用地性质图上也以居住用地为主(图 1-2),北京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国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宜居的意思即适合居住,广安门街道氛围整体更多是偏居住型,此也是符合北京未来发展定位的典型地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北京,来源


本文的研究内容来自于笔者参与的《广安门外街道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项目,时也是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所属项目之一。笔者主要负责公共空间部分的研究,通过阅文献、参考资料和实地调研等发现国内关于小型公共空间以及小型公园绿地的研究建设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以及与单个公园的规划设计层面,在城市旧城改造流行的今,缺少对于微型开放空间更新开展更系统性、有指导性的研究,并且现有的研究与控性详细规划的对接稍显不足,尤其是在人口密度与容积率极高的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国外在此领域都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在关注场地环境的同时提出指导性方与策略。.2.2 研究对象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行政边界内的范围为此次研的主要研究范围,之所以选择广安门外街道为例,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安门外街道分为繁华商业区和生活居住区5(图 1-1 ),2006 版的控制性细规划用地性质图上也以居住用地为主(图 1-2),北京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国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宜居的意思即适合居住,广安门街道氛围整体更多是偏居住型,此也是符合北京未来发展定位的典型地区。

菜园,社区,德国,来源


第 2 章 微公共空间更新理论实践研究与借鉴2.2 案例分析2.2.1 德国柏林社区更新城市的空间里点缀着一片片绿色的小菜园,有的种上花草,有的种上果菜,或许在其他人眼里这样的形式有些奇怪,但在德国却屡见不鲜,一方面,都市农耕(urbagardening)文化在德国历时悠久,十九世纪城市化年代,贫富差距悬殊,城市里的人在身边的小绿地种上植物蔬果,是为了解决穷人的温饱问题,但演变到如今意思却发生了变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侧面对城市高消费文化做出批判。这种城市小菜园在德国受到很大一部分群众的青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主要做法时将废弃或闲置的公共空间进行资源循环,对其进行挖潜利用,解决城市中绿地稀缺的问题,并体现环保生态的理念;第二,它代表了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精神追求的变化,人们通过参与到这种公共空间的改造过程,增强对社区的认识,获得社会参与感、认同感,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这种转变使社区的闲置用地,以及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空地转化为受人欢迎的小型绿地,同时在不改变周边环境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公共空间的更新利用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伊玲;;公共空间中艺术形式多元化和功能分析[J];西部皮革;2019年16期

2 孙婷;;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新方式[J];公共艺术;2019年04期

3 郭阳;范和生;;反思与重塑: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4 章成华;王冬梅;;公共空间室内导识设计优化研究[J];艺术研究;2019年04期

5 邹明妍;周铁军;;“社区营造”模式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年12期

6 谭晖;;谁的需求? 什么样的需求?——公共空间设计需求案例研究[J];当代美术家;2018年06期

7 马丁?舍恩菲尔德;欧阳u&;;“建筑上的艺术”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联邦德国及柏林的公共艺术政策[J];公共艺术;2018年06期

8 张璎瑛;赵秀敏;石坚韧;;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9年01期

9 陈世旭;;不做无谓的争论[J];四川党的建设;2019年01期

10 张立凡;;传统乡村公共空间解析与思考[J];绿色科技;201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泽鑫;谭少华;;基于“宜家效应”的公共空间共建共享[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8年

2 杜娇娇;;城市对话:青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参与式设计介入途径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黄艳鹏;;关于城市中微型公共空间的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7年

4 张健;王碧蓉;王峥;;老城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A];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8年

5 张娜;汪兰川;;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探索[A];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8年

6 赵洋;王恒;;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利用初探[A];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C];2016年

7 赵之枫;巩冉冉;;老旧小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北京松榆里社区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6年

8 唐珊;马宝成;;私有公共空间管理方法探索——以深圳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C];2016年

9 庞学臣;;当代大中型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多重性意义研究[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建筑与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丁启安;;基于多方合作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新思路——通过私有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品质的策略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全媒体记者 颜子舒;深化公共空间治理 推动公权力全面介入公领域[N];徐州日报;2019年

2 王晓;龙河 公共空间治理再出新招[N];宿迁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秦秀;宿城:公共空间治理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N];宿迁日报;2019年

4 张行;基层党组织要在公共空间治理中挑大梁[N];宿迁日报;2019年

5 卢经纬 曾祥海;泗洪:城区公共空间治理唤醒群众“公意识”[N];宿迁日报;2019年

6 记者 魏欢庆 柏志勇;省直连云港组宿迁组省人大代表来宿调研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N];宿迁日报;2019年

7 张颐武;方韩之争凸显公共空间新走向[N];中国青年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高云龙 通讯员 徐艺华 王延旭;公共空间治理开启农民新生活[N];宿迁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高云龙;公共空间治理让百姓生活“亮”起来[N];宿迁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高媛媛;公共空间治理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N];宿迁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晶环;农村公共空间的转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3 胡辉;总体空间的观念[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何正强;社会网络视角下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6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利雄;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9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子煊;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苏北乡村公共空间营建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赵彤;徐州地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3 荆睿卓;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异化及更新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4 彭莎;改善旅游体验的古镇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5 胡映辉;“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8年

6 杨智源;权力在场与农村公共空间的重建[D];云南大学;2018年

7 王彬;老旧住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化的句法解析与提升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

8 闫缓缓;上海城市地铁站公共空间营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9 张蕊蕊;激发艺术体验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10 罗超;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公共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6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