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活态植物建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01.5
【图文】:
②德国亚瑟·维丘拉(Arthur Wiechula,1868-1941)是德国较早关于活态植物建筑的研究者,他的《Developing Houses from Living Trees》描述了自然建筑法,即利用树木的分枝和树干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嫁接和融合能力使植物直接生长形成墙壁,成为德国建筑史上革命性的转折,使其研究重心由以建筑为主体开始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转移。20 世纪中后期,“近自然林业”理念开始在德国推广并实践。20 世纪 60 年代,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理论开始在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大众开始重视身边的环境问题,城市建设者也开始意识到植物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1975 年成立了德国景观研究发展与建设学会 ( Forschungs-gesellschaft Landschaftsentwicklung Landschaftsbau,简称 FLL) 其旨在“通过推广和传播植物研究及其应用来改善环境”[6]。由此,德国对植物在建筑中的应用开始了更多的探索(表 1.2)。图 1.1 植物城市构想图(图片来源:www.vegetalcity.net)图 1.2 书籍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amazon.com)
②德国亚瑟·维丘拉(Arthur Wiechula,1868-1941)是德国较早关于活态植物建筑的研究者,他的《Developing Houses from Living Trees》描述了自然建筑法,即利用树木的分枝和树干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嫁接和融合能力使植物直接生长形成墙壁,成为德国建筑史上革命性的转折,使其研究重心由以建筑为主体开始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转移。20 世纪中后期,“近自然林业”理念开始在德国推广并实践。20 世纪 60 年代,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理论开始在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大众开始重视身边的环境问题,城市建设者也开始意识到植物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1975 年成立了德国景观研究发展与建设学会 ( Forschungs-gesellschaft Landschaftsentwicklung Landschaftsbau,简称 FLL) 其旨在“通过推广和传播植物研究及其应用来改善环境”[6]。由此,德国对植物在建筑中的应用开始了更多的探索(表 1.2)。图 1.1 植物城市构想图(图片来源:www.vegetalcity.net)图 1.2 书籍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amazon.com)
②德国德国的活态植物建筑在功能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从人的需求出发,更注重建筑的细部设计,且在设计中更注重生态循环理念。尼采说:“正如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象徽一样,德意志人爱好浮云和一切模糊、发展、朦胧、不引人注意及隐蔽的[11]图 1.3 植物在城市中的应用(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新加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艳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活态展示——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智库时代;2019年08期
2 徐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艺海;2017年11期
3 石瑾;;红色村庄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18年07期
4 肖丽;;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J];艺海;2017年04期
5 张建世;;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以四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为例[J];民族研究;2017年02期
6 姜师立;;大运河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探析[J];中国名城;2016年09期
7 张琪;;历史文化村镇的活态遗产与保护利用——以合江尧坝古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年04期
8 高兴超;窦志斌;;活态博物馆:非遗、民族文化保护新探索——以中国首家苏泊罕游牧草原文化活态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5年03期
9 齐安;;活态保护 用“情怀”缔造古建王国[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6年12期
10 冯骥才;;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J];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丽萍;;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活态传承”[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17期[C];2012年
2 伍强力;;活态民俗:一种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3 李治;刘娟;黄道名;;灾后重建背景下羌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活态开发[A];第五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10年
4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王春霞;;苏泊罕旅游与博物馆活态化结合打造旅游新概念[A];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2016年
6 窦彦丽;;人类学视野下石锁PART模式活态传承的研究[A];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4年
7 楼舒;;美丽乡村“活态保护”出路探索——以临海岭根村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6年
8 周传家;;论民族戏曲的活态保护[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9 龚声明;;用活态博物馆解读常州西直古街建设[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C];2016年
10 张进;;物质性、活态空间、地方意识与天气美学[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克军 张庆威 吴双;教学活态传承 非遗花开四季[N];中国民族报;2019年
2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磊 通讯员 马长青;安徽天长:非遗文化在基层活态传承[N];中国文化报;2019年
3 记者 徐小骏 通讯员 刘文斌;丽水356个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有法可依[N];丽水日报;2019年
4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杨芝 陈丹群;慈城:活态传承溢古韵[N];宁波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赵若姝;春色清明 活态传承[N];中国文化报;2019年
6 记者 张灵 张海音;非遗项目如何“活态传承”[N];河北日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韩玲 陈菁菁;如何活态呈现好历史文化“家底”?[N];无锡日报;2019年
8 记者 钟端浪;创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N];江西日报;2019年
9 顾善闻;“非遗”活态保护需注入时尚元素[N];苏州日报;2019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王洋;活态展示,文旅融合新体验[N];中国旅游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克;人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胡燕;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张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观察[D];复旦大学;2010年
4 姜峰;钠通道位点3调制剂BmKI靶向性致痛的信号整合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5 麦中兴;用随机参数采样研究生物信号网络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晨;德国活态植物建筑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娄雪;西双版纳傣陶艺术的文化生态变迁及活态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雷旭婷;山西背冰民俗的活态传承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年
4 张鑫;“非遗”活态化展示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5 周舟;关于办公家具活态空间的系统化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6 黄雄;活态型桥梁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晓龙;主题规划转型框架下活态乡村构建路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丁祥馗;善疃村民间美术传承及活态保护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9 王冬冬;善疃村民间手工艺传承及活态保护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10 韦丹凤;广西活态铜鼓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2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8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