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晋祠园林建筑历代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1:3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锻造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于一身,象征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与品质,包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晋祠的现状遗存贯穿周朝至民国,伴随着祠庙格局的演变,不仅体现了祠庙的兴衰更迭、历代修缮的历史,同时展现出了文物古迹自身的发展变化。晋祠反映了多层次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并见证了多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等历史著名人物的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拥有众多的民间传说,对考证太原乃至山西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人文景观、民间信仰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晋祠的历代建筑体现出各个时期对建筑空间构成、造型的不同审美。其整体布局山水结合、古柏森森,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理念。晋祠现状保存较为完整,许多建筑还保留有原有的性质特征和布局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三章研究晋祠的历史背景和选址环境,从第四章开始通过古籍记载和现存的晋祠园林建筑与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试图推断出晋祠在不同时期的布局和风格,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晋祠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和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第五章对晋祠现存的文物与当代建筑的现状进行研究,第六章则是对晋祠周围景区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并对晋祠的规划提出一点建议,以期能为晋祠的保护建设作一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8
【图文】:

晋祠,柏树,来源


的历史的确是真实存在的。选择这片山灵水秀、景色宜人的地方为唐叔虞修建祠堂,据《通子子燮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将国号更为“晋”,后人祭祀叔祠之名由此而来。北魏名晋王祠,北齐名大崇皇寺,宋名惠远祠究竟创建于哪一个时代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关于其最早出现一词,主要有“周代说”“汉代说”两种观点。晋祠是周代创建的说法,其根据是晋祠里圣母殿北侧、苗裔堂前至 2011 年间对晋祠古树名木调查统计时,使用14C 法测定,认为0—2990 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为西周时期种植。周柏又名古柏景之一,原有两株分别于朝阳洞七十二台阶前左右两侧(见图 3道光初年被当地居民砍伐,现在仅剩下右柏。按中国传统观念,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种于宗庙、佛寺和道观庭园,而周代尚无佛此分析唐叔虞的宗庙极有可能始建于周代。

晋祠,山脉,天龙山


第三章 晋祠的营建护卫,前方有河流形成环抱,水前又有远山和近丘为最佳①(如图 3.4)。由此看来,悬瓮山是晋源吕梁山尾众多山脉之一,而晋祠得众山脉围护,内有晋水之源,外有晋泽流淌,再通过理水将内外连通,负阴抱阳,是聚气、藏风的绝佳之处。晋祠依山势立基,晋祠的建筑群落依山选轴,主轴线为西北—东南朝向,而在明代水镜台建成后,主体轴线发生了 8°偏转(如图 3.5),也是由于天龙山与悬瓮山山脊线自然交接发生偏转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轴线布局②。

晋祠,山脉,位置关系


第三章 晋祠的营建护卫,前方有河流形成环抱,水前又有远山和近丘为最佳①(如图 3.4)。由此看来,悬瓮山是晋源吕梁山尾众多山脉之一,而晋祠得众山脉围护,内有晋水之源,外有晋泽流淌,再通过理水将内外连通,负阴抱阳,是聚气、藏风的绝佳之处。晋祠依山势立基,晋祠的建筑群落依山选轴,主轴线为西北—东南朝向,而在明代水镜台建成后,主体轴线发生了 8°偏转(如图 3.5),也是由于天龙山与悬瓮山山脊线自然交接发生偏转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轴线布局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建军;;浅析晋祠景区科学发展及文物保护[J];科技与企业;2011年16期

2 左正华;;帝王与晋祠考略[J];文物世界;2009年04期

3 金柏苓;;何来“园林建筑”[J];中国园林;2009年01期

4 朱向东;杜森;;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牛慧彪;;叔虞祠与圣母殿——晋祠主体建筑年代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04期

6 武斌文;《华严石经》晋祠藏[J];文史月刊;2004年07期

7 祁英涛;;晋祠圣母殿研究[J];文物季刊;1992年01期



本文编号:2784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84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6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