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传统的河道整治,因为认识不足和滨水空间限制等原因,往往着重于硬质护岸的设计,结果造成河道生态性的减退和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杭州地区开始应用生态护岸,但水陆交错带上的植物配置方式较单一,景观效果相似,生物多样性不足,且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对杭州五大水系典型河道及主要景点进行试点调查,对生态护岸与景观植物的结合现状进行评价总结;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护岸景观的量化评价体系;最后以杭州主城区的余杭塘河为例对其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对于改善滨水环境,提高杭州城建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试点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常见的生态护岸类型主要有自然原型护岸、松木桩护岸、竹片护岸、木桩+块石护岸、干砌块石护岸、石笼网生态护岸、石笼+植被毯护岸、生态袋护岸等。对生态护岸与景观植物的结合现状进行评价总结,结果显示,采用松木桩护岸、块石及景观块石护岸与植被结合景观效果较好,适宜推广。发现石笼护岸和生态袋护岸上植物总体长势不佳,不适宜推广应用。(2)通过季相观察结合资料查阅,选择适合杭州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水陆交错带上种植的景观植物品种,初步编制了适宜在杭州市生态护岸种植的植物列表,共分析总结了包括梭鱼草、蝴蝶花、鸢尾等在内的120种植物,针对其护岸类型,种植位置,抗浪能力,抗污染能力、光照条件等都做了具体的分类。(3)在综合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确定了结构稳定性、视觉协调性、生物通道通畅度、建设投入等1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适宜杭州市区河道的生态护岸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能综合反映出生态护岸景观的工程稳定性、景观多样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用性。(4)选择余杭塘河作为典型案例,对其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与自然人工型护岸相结合进行驳坎修复,同时确保水陆交错带宽度、采用各种人工植被恢复方法和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等方式改善其生态护岸景观面貌,并且推荐出适宜余杭塘河健康稳定的护岸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景观配置方式。为今后杭州河道整治的所采取的生态护岸景观营造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 生态护岸 水陆交错带 景观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20
- 1.1 研究的背景15-16
- 1.1.1 河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15
- 1.1.2 治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15
- 1.1.3 传统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性的缺乏15-16
- 1.1.4 城市河道治理观念的转变16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7
- 1.3 研究思路17
- 1.4 研究范畴17
- 1.5 研究方法17-19
- 1.5.1 文献检索17
- 1.5.2 外业调查17-18
- 1.5.3 内业处理18-19
- 1.6 技术路线19-20
- 第二章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概述20-28
- 2.1 城市河道的基本概念20
- 2.2 城市河道的景观20-21
- 2.3 生态护岸的含义21-22
- 2.4 生态护岸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22-24
- 2.5 生态护岸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24-26
- 2.6 水陆交错带概述26-27
- 2.7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生态护岸水陆交错带景观调查28-61
- 3.1 杭州市基本情况28-29
- 3.1.1 工程地质情况28
- 3.1.2 气候情况28
- 3.1.3 水文情况28-29
- 3.2 调查方法与评价等级29-30
- 3.3 调查与评价30-52
- 3.3.1 上塘河30-34
- 3.3.2 五常港34-37
- 3.3.3 余杭塘河37-39
- 3.3.4 西塘河39-43
- 3.3.5 东河43-45
- 3.3.6 西湖风景区45-46
- 3.3.7 电厂热水河46-51
- 3.3.8 下塘河51-52
- 3.4 杭州常见的护岸类型52-60
- 3.4.1 常见护岸类型介绍52-59
- 3.4.2 常见护岸类型归纳59-60
- 3.5 本章小结60-61
- 第四章 护岸及植物的总结与筛选61-75
- 4.1 护岸部分总结61-62
- 4.1.1 常见护岸分布61
- 4.1.2 护岸部分总结61-62
- 4.2 植物部分的总结与筛选62-64
- 4.2.1 筛选原则62
- 4.2.2 水陆交错带上的植物景观评价62-63
- 4.2.3 水陆交错带上适宜的植物63-64
- 4.3 结构型式+植物配置方式推荐64-74
- 4.3.1 松木桩护岸64-66
- 4.3.2 石笼护岸66-67
- 4.3.3 竹片护岸67-69
- 4.3.4 生态袋护岸69
- 4.3.5 自然原型护岸69-72
- 4.3.6 块石护岸72-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第五章 生态护岸景观的综合评价75-94
- 5.1 评价方法75-76
- 5.1.1 专家评价法75
- 5.1.2 AHP层次分析法75
- 5.1.3 FCE模糊评价法75
- 5.1.4 FAHP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75-76
- 5.2 评价内容分析76
- 5.3 评价指标分析76-77
- 5.3.1 功能性指标76
- 5.3.2 景观性指标76-77
- 5.3.3 生态性指标77
- 5.3.4 经济性指标77
- 5.4 绘制层次模型77-78
- 5.5 评价步骤78-88
- 5.5.1 设置调查问卷78-81
- 5.5.2 权重的确定81-88
- 5.6 评分标准的确立88-93
- 5.6.1 评价指标标准选取依据和方法88-89
- 5.6.2 评价等级划分89-91
- 5.6.3 量化评分标准91-93
- 5.7 本章小结93-94
- 第六章 典型案例分析—余杭塘河94-103
- 6.1 综合现状分析94-95
- 6.1.1 概况94
- 6.1.2 现状分析94-95
- 6.2 目标与战略95-96
- 6.2.1 设计定位95
- 6.2.2 设计理念95-96
- 6.3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原则96
- 6.4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思路96-97
- 6.4.1 满足功能需要96
- 6.4.2 采取生态化措施96-97
- 6.5 具体措施97-99
- 6.5.1 生态护岸的建设97-98
- 6.5.2 水陆交错带的生态景观建设98-99
- 6.6 项目优秀示范点99-102
- 6.6.1 示范点一99-100
- 6.6.2 示范点二100-101
- 6.6.3 示范点三101-102
- 6.6.4 示范点四102
- 6.7 本章小结102-10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3-106
- 7.1 结论103-104
- 7.2 创新点104
- 7.3 不足和展望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2
- 附录112-119
- 作者简历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瑛;高甲荣;陈子珊;高阳;段红祥;;北京郊区两种生态护岸方式温湿度效应对比[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6期
2 黄奕龙;;日本河流生态护岸技术及其对深圳的启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10期
3 李晓娟;刘建超;;简谈生态护岸利与弊[J];内蒙古水利;2010年02期
4 唐国滔;姚焕玫;胡湛波;;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5 夏庆云;蔡军;王尉英;;杭州市典型河道生态护岸的选择[J];浙江水利科技;2011年02期
6 李超;李明;全先超;;城镇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方法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7 朱小焰;刘喜元;;建设城市生态护岸的可行性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年04期
8 赵冬冬;;生态护岸工程在建阳书吕溪防洪堤建设中的应用与推广[J];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9 宋克;;漯河市沙澧河沿岸植物生态护岸应用技术浅析[J];河南林业科技;2013年04期
10 陈立军;;苏北运河航道生态护岸的研究与应用趋势[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卓智;;生态护岸的一些做法[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进;;黄山市中心城区生态护岸建设问题的探讨[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丽霞;;生态护岸在城市河岸整治中的应用研究[A];福建省第十三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盛林;;生态护岸新材料——棕榈石[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5 魏西会;赵书凯;刁玲玲;;青岛市城阳区主要河流生态护岸的实践与探索[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6 刘亚忠;;浅谈河道的生态护岸技术[A];2013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马丽丽;;生态水利模式之生态护岸[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熊治平;张生鹏;;河道生态护岸设计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9 李明慧;;生态护岸技术在清河河道治理中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邓欢欢;葛利云;李建华;赵建夫;;河道生态修复中的生态护岸技术[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赵丹邋区报道组 吴怡之 吴桂潮;秀洲全面实施内河生态护岸工程[N];浙江日报;2008年
2 记者 孙铁军 通讯员 董王进;生态护岸技术扮美盐灌船闸[N];连云港日报;2009年
3 何英娥 牛伟峰;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的作用[N];黄河报;2010年
4 通讯员 容科彪;阳朔启动漓江生态护岸工程[N];桂林日报;2011年
5 张明 赵乐乐 崔奕;我市将构建新型生态护岸[N];常州日报;2011年
6 金文莲;生态护岸成乡村新景观[N];闽北日报;2013年
7 周雨顺 陈白燕;鱼儿在生态航道中畅游[N];中国水运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周永峰 陈建光 通讯员 周雨顺;浙江绿色航道款款走来[N];中国水运报;2006年
9 记者 朱丹 海盐县新闻中心 马晓燕;56个生态护岸范例重塑水乡灵性[N];嘉兴日报;2010年
10 段祥宝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河道生态护岸实现人水和谐[N];中国水利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晶;京郊河流生态护岸水土保持效应及其健康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刘盈斐;多孔隙生态护岸的实验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高国明;生态友好型护岸在中小河流岸边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马楠;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状况及其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与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5 王菁菁;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唐大川;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王越;北京永定河生态护岸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王越;河道不同生态护岸型式的适用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2年
9 王帅;河道生态护岸的建造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10 马亮;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