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海绵城市角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14:2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优先利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策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设施,能够减少径流雨水的产生、外排以及发挥净化作用,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种类较多,设施的控制效果及适用条件不一。为便于海绵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验收及效果评估,本文提出了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并以北京典型片区和北方某住宅小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优化及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建立了基于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整体策略。为使海绵城市建设原理充分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剖析了城市规划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并根据海绵城市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构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与城市规划的有效结合与整体衔接,采用ArcGIS平台的空间叠加技术对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和运用拓展,提出了不同城市空间格局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思路,并...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海绵城市角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海绵,作者,示意图


第2章基于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11结合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开发之前的水文状态融入城市规划中,使城市规划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的前提对规划设计布局进行控制指引,达到多目标、多领域的综合考虑,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优化设计。此外通过ArcGIS的平台技术,搭建城市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衔接平台,拓展海绵城市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运用到城市空间格局构建,进而确定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分析方法和引导策略。综合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如图2-1所示。图2-1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示意图(作者自绘)Figure2-1Schematicdiagramofspongecityspatialpatternconstruction(Authorself-painting)(2)规划设计原则1)系统构建—生态优先、自然循环改变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运用多系统、多目标的合理衔接构建生态优先、自然良性循环的城市空间系统体系。结合海绵城市雨水综合系统的构建方法在一张底图上建立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防洪系统,将各系统进行具体影响因素的分解,如水文、土壤等,并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影响因素,如土地分区、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在综合叠加分析,进而得到城市规划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综合布局形式,如图2-2所示。图2-2城市空间平面布局构建示意图(作者自绘)Figure2-2Schematicdiagramofurbanspatialplanelayoutconstruction(Authorself-painting)2)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回归本底

示意图,城市空间,平面布局,作者


第2章基于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11结合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开发之前的水文状态融入城市规划中,使城市规划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的前提对规划设计布局进行控制指引,达到多目标、多领域的综合考虑,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优化设计。此外通过ArcGIS的平台技术,搭建城市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衔接平台,拓展海绵城市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运用到城市空间格局构建,进而确定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的分析方法和引导策略。综合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如图2-1所示。图2-1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示意图(作者自绘)Figure2-1Schematicdiagramofspongecityspatialpatternconstruction(Authorself-painting)(2)规划设计原则1)系统构建—生态优先、自然循环改变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运用多系统、多目标的合理衔接构建生态优先、自然良性循环的城市空间系统体系。结合海绵城市雨水综合系统的构建方法在一张底图上建立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防洪系统,将各系统进行具体影响因素的分解,如水文、土壤等,并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影响因素,如土地分区、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在综合叠加分析,进而得到城市规划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综合布局形式,如图2-2所示。图2-2城市空间平面布局构建示意图(作者自绘)Figure2-2Schematicdiagramofurbanspatialplanelayoutconstruction(Authorself-painting)2)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回归本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再认识[J]. 杨正,李俊奇,王文亮,车伍,俱晨涛,赵杨.  环境工程. 2020(04)
[2]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路径探索[J]. 宋军凯,杨兴龙,蔡冀.  低碳世界. 2018(11)
[3]宝龙科技城海绵城市详规解析[J]. 邓仲梅,刘应明,谢鹏程,刘瑶,吴丹.  城乡建设. 2018(18)
[4]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意义探析[J]. 李自强,段鑫鑫,王停停.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7)
[5]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 宁云芳.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6]基于径流污染控制量的张家口市最佳设计降雨量的分析[J]. 邓大鹏,陈旭,刘诺晨,王园园.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8(02)
[7]关于海绵型公园定义和设计方法的再探讨[J]. 陈凌,刘小钊,陶亮,戴忱.  工程技术研究. 2018(05)
[8]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规划设计研究[J]. 张伟.  低碳世界. 2018(04)
[9]基于自然生态格局的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分区——以南沙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J]. 魏本胜,袁洪州,唐陈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8(02)
[10]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及应用[J]. 焦胜,戴妍娇,贺颖鑫.  规划师. 2017(12)

博士论文
[1]典型岩溶湿地中微量元素配分及影响机制研究[D]. 胡菁.贵州大学 2018
[2]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 苏伟洲.西南交通大学 2017
[3]基于多目标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技术与策略研究[D]. 王文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硕士论文
[1]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D]. 陈璇.太原理工大学 2019
[2]“商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模式研究[D]. 王志斌.合肥工业大学 2019
[3]下垫面结构变化对城市建设项目综合径流系数的影响[D]. 邹敏.北京林业大学 2018
[4]基于LID的校园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研究[D]. 刘珊珊.天津理工大学 2018
[5]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徐浩.苏州科技大学 2017
[6]道路用于城市大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案例研究[D]. 王耀堂.北京建筑大学 2017
[7]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东兴市江平新城规划设计研究[D]. 马叶馨.浙江大学 2017
[8]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海绵实施策略研究[D]. 赵寒雪.华中科技大学 2017
[9]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研究[D]. 梁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10]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比较研究[D]. 辛哲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本文编号:2945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45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