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的乡土景观认知与研究视角探讨
发布时间:2021-01-07 20:10
基于适应性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已成为当下乡土景观相关研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在适应性及乡土景观认知层面研究的不足,二者的结合在研究视角的深度及广度上仍有欠缺。通过梳理乡土景观、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借鉴生物适应性、景观生态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视角,从过程性、形态与行为、可逆性与有限性、极端条件与适宜条件、系统与单元、定性与定量,以及文化与功能7个方面全面阐述适应性与乡土景观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关联属性,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适应性研究框架(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5])
对适应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来说,系统与单元的关系首先应该体现在地域性乡村环境的整体性研究,即从区域地理景观综合体或者特定景观系统层面研究地区性乡土景观的总体演变过程及特征,形成整体性认知,如地域性山地乡土景观、水网平原乡土景观,以及基于河道的流域乡土景观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景观单元如何发挥作用并对整体产生影响,从而构建不同层次等级与空间尺度的功能廊道与节点,提出自上而下的优化策略,强化景观系统的适应能力[42]。其次,系统和单元的关系还应体现不同类型乡土景观适应性研究中关键性单元识别及其适应性能力对系统整体适应性的重要影响,而这也正是建立在上述对单元与整体相互作用关系认知与研究的基础之上,如在以水适应性为主的乡土景观研究中,关键性单元的识别及其适应性能力的判定应从径流连通性和调蓄容积等方面加以考虑。3.6 定性与定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以成都平原为例[J]. 贺斌,瞿志.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1)
[2]旱涝灾害威胁下的城乡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J]. 里昂,王思思,袁冬海,李海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4)
[3]中国乡土景观共有要素与特有要素系统探索[J]. 纪文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2)
[4]乡土景观中的田园牧歌[J]. 彭兆荣,王晓芬. 民族文学研究. 2018(01)
[5]布依族石板房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J]. 孙松林,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17(05)
[6]全球变化背景下景观生态适应性特征[J]. 张小飞,彭建,王仰麟,吴文斌,杨鹏,刘焱序,宋治清,薛怡珍.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9)
[7]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川东民居传统聚落景观分析[J]. 肖娟,杨永清. 生态学报. 2017(13)
[8]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岭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J]. 刘畅. 中外建筑. 2016(11)
[9]中国乡村复兴与乡村景观保护途径研究[J]. 李景奇. 中国园林. 2016(09)
[10]筑塘、围垦和定居——萧绍圩区圩田景观分析[J]. 郭巍,侯晓蕾. 中国园林. 2016(07)
本文编号:2963167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适应性研究框架(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15])
对适应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来说,系统与单元的关系首先应该体现在地域性乡村环境的整体性研究,即从区域地理景观综合体或者特定景观系统层面研究地区性乡土景观的总体演变过程及特征,形成整体性认知,如地域性山地乡土景观、水网平原乡土景观,以及基于河道的流域乡土景观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景观单元如何发挥作用并对整体产生影响,从而构建不同层次等级与空间尺度的功能廊道与节点,提出自上而下的优化策略,强化景观系统的适应能力[42]。其次,系统和单元的关系还应体现不同类型乡土景观适应性研究中关键性单元识别及其适应性能力对系统整体适应性的重要影响,而这也正是建立在上述对单元与整体相互作用关系认知与研究的基础之上,如在以水适应性为主的乡土景观研究中,关键性单元的识别及其适应性能力的判定应从径流连通性和调蓄容积等方面加以考虑。3.6 定性与定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以成都平原为例[J]. 贺斌,瞿志.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1)
[2]旱涝灾害威胁下的城乡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J]. 里昂,王思思,袁冬海,李海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4)
[3]中国乡土景观共有要素与特有要素系统探索[J]. 纪文静.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2)
[4]乡土景观中的田园牧歌[J]. 彭兆荣,王晓芬. 民族文学研究. 2018(01)
[5]布依族石板房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J]. 孙松林,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17(05)
[6]全球变化背景下景观生态适应性特征[J]. 张小飞,彭建,王仰麟,吴文斌,杨鹏,刘焱序,宋治清,薛怡珍.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9)
[7]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川东民居传统聚落景观分析[J]. 肖娟,杨永清. 生态学报. 2017(13)
[8]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岭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J]. 刘畅. 中外建筑. 2016(11)
[9]中国乡村复兴与乡村景观保护途径研究[J]. 李景奇. 中国园林. 2016(09)
[10]筑塘、围垦和定居——萧绍圩区圩田景观分析[J]. 郭巍,侯晓蕾. 中国园林. 2016(07)
本文编号:2963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6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