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MSPA的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四川省主要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4 18:28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MSPA的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四川省主要城市为例


MSPA 7类GI网络结构要素(以内江、广安、资阳为例)

范围,四川省,网络结构,土地利用


采用2015年6—8月四川省13个地级城市的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26],经ENVI图像预处理[27]及ArcGIS软件处理后,得到13个城市30m×30m的二值栅格图。导入Guidos Toolbox软件,采用八邻域分析方法和30m边缘宽度分别进行MSPA分析,得到各城市的GI网络结构要素图(图2)及数据。而后,基于GI网络结构要素图与四川省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28]的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13个城市的GI景观组成数据(表1)。由数据结果可知,在GI占市总面积百分比方面,除资阳外,均在80%以上,反映出四川省主要城市在GI现状上的优越性,依据本指标分析结果可将GI占市总面积百分比划分出5个等级。由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和面积等不同,在7类GI网络结构要素中的存在形式具有差异,因此,虽GI占市总面积比重高,但因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GI网络结构稳定性有所不同,耕地面积占比越大,稳定性越差。四川省主要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草地占比均较少,只有乐山和绵阳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资阳、内江、南充和遂宁的占比更是低于15%,反映出市域耕地化现象明显的特征,依据本指标结果,可将林地和草地占GI百分比划分出4个等级。各城市水体在GI中占比均低于2.2%,依据分析结果,基于ArcGIS的自然间断点将水体占GI百分比划分出5个等级。3.3 GI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分析

空间可视化,四川省,斑块


GI网络管控区域,包括乐山、宜宾、广安和德阳。以上城市需协同好经济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保障现有景观格局。GI管控区域内部生态资源丰富,因生态廊道连续性较强,应积极协调进行跨市整体规划,针对重要的生态斑块进行保护,避免生态斑块破碎现象的加重。景观组成方面,以上城市属于典型的耕地型城市,易受城镇化发展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城镇化建设需求和耕地斑块的重要性级别。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利用好街旁绿地、城市公园和防护绿带等提升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游憩需求。在耕地斑块方面,及时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对城市内部具有重要生态含义的耕地斑块进行重点管控,对重要耕地斑块进行分级识别,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GI网络优化区域,包括达州、绵阳、资阳和眉山。以上城市具有稳定的景观格局,有较好的城市生态网络。对GI网络优化区内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以现有GI生态网络优化为目标,利用“三区三线”进行土地保护,合理划定城镇发展区域、林地保护区域和耕地保护区域等,减少人为干预,构建森林型生态城市。基于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城市发展趋势,找到城市发展的临界范围,对城市内部斑块进行分级开发和保护,准确识别城市内部的重要斑块、廊道,适当开发林区,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重要耕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服务支付意愿及价值评估——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J]. 文策,杨天宁,李文欣,郭志威,黄桢,赵美玉,赵丽娅.  中国城市林业. 2019(04)
[2]四川省主要城市市域绿色基础设施形态学空间分析及景观组成研究[J]. 谢于松,范惠文,王倩娜,罗言云,王霞.  中国园林. 2019(07)
[3]长江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水质净化服务的关系[J]. 刘怡娜,孔令桥,肖燚,郑华.  生态学报. 2019(03)
[4]景观空间异质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供给的影响[J]. 刘绿怡,卞子亓,丁圣彦.  生态学报. 2018(18)
[5]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广州市生态网络构建[J]. 杨志广,蒋志云,郭程轩,杨晓晶,许晓君,李潇,胡中民,周厚云.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0)
[6]基于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 刘颂,何蓓.  风景园林. 2017(08)
[7]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J]. 陈竹安,况达,危小建,张立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8)
[8]基于MSPA的成都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吴银鹏,王倩娜,罗言云.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4)
[9]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汪嘉杨,翟庆伟,郭倩,陶韵竹.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5)
[10]基于MSP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思路的转变与规划方法探究[J]. 王越,林箐.  中国园林. 2017(05)



本文编号:3033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33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