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
发布时间:2021-04-23 14:36
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社会根源[J]. 吴紫荩. 音乐时空. 2013(05)
[2]身份、政治和疼痛——英文文献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J]. 钱丽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2(02)
[3]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音乐传播中表演空间特点之探析[J]. 郑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2)
[4]流行歌曲的大众审美心理[J]. 冯智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5]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探微[J]. 蔺丽君. 大众文艺. 2012(08)
[6]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J]. 万钟如. 人民音乐. 2012(03)
[7]借鉴与融合 传承与超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J]. 刘芳. 大舞台. 2011(11)
[8]从大众社会心理读解8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J]. 钱彤,谢岳. 大众文艺. 2011(18)
[9]中国流行歌曲创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栾凯.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1(03)
[10]对流行音乐界定问题的思考[J]. 蒋君卉. 大众文艺. 2011(09)
博士论文
[1]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 操奇.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 刘艺虹.吉林大学 2011
[3]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 陆秀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 卞国凤.南开大学 2010
[5]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D]. 胡斌.上海音乐学院 2009
[6]歌唱背后的“歌唱”[D]. 赵民.复旦大学 2008
[7]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 刘晓江.上海音乐学院 2007
[8]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D]. 王丽慧.复旦大学 2007
[9]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 鞠斐.吉林大学 2007
[10]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 李明军.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规律分析[D]. 魏娇.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改革开放三十年音乐美育思想谱系的梳理与研究[D]. 刘琼.西安音乐学院 2012
[3]中国大陆的“渡边淳一热”文化现象研究[D]. 刘同辉.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 张嘉薇.北京交通大学 2010
[5]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 于树军.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6]中国当代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D]. 佘涛.河南大学 2009
[7]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特征[D]. 雷湘.南京艺术学院 2008
[8]1986-1996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文化精神[D]. 胡红艳.南京艺术学院 2008
[9]从中国20世纪的插画看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D]. 黄媛.四川大学 2007
[10]启蒙和流行[D]. 李治建.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55507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社会根源[J]. 吴紫荩. 音乐时空. 2013(05)
[2]身份、政治和疼痛——英文文献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J]. 钱丽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2(02)
[3]当代大众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音乐传播中表演空间特点之探析[J]. 郑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2)
[4]流行歌曲的大众审美心理[J]. 冯智全.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5]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探微[J]. 蔺丽君. 大众文艺. 2012(08)
[6]广东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J]. 万钟如. 人民音乐. 2012(03)
[7]借鉴与融合 传承与超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J]. 刘芳. 大舞台. 2011(11)
[8]从大众社会心理读解8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J]. 钱彤,谢岳. 大众文艺. 2011(18)
[9]中国流行歌曲创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栾凯.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1(03)
[10]对流行音乐界定问题的思考[J]. 蒋君卉. 大众文艺. 2011(09)
博士论文
[1]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 操奇.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 刘艺虹.吉林大学 2011
[3]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 陆秀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 卞国凤.南开大学 2010
[5]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D]. 胡斌.上海音乐学院 2009
[6]歌唱背后的“歌唱”[D]. 赵民.复旦大学 2008
[7]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 刘晓江.上海音乐学院 2007
[8]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D]. 王丽慧.复旦大学 2007
[9]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 鞠斐.吉林大学 2007
[10]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 李明军.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规律分析[D]. 魏娇.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改革开放三十年音乐美育思想谱系的梳理与研究[D]. 刘琼.西安音乐学院 2012
[3]中国大陆的“渡边淳一热”文化现象研究[D]. 刘同辉.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D]. 张嘉薇.北京交通大学 2010
[5]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 于树军.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6]中国当代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D]. 佘涛.河南大学 2009
[7]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特征[D]. 雷湘.南京艺术学院 2008
[8]1986-1996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文化精神[D]. 胡红艳.南京艺术学院 2008
[9]从中国20世纪的插画看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D]. 黄媛.四川大学 2007
[10]启蒙和流行[D]. 李治建.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55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15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