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贺兰山山水画创作中“置陈布势”的探索及实践

发布时间:2021-10-16 11:31
  “置陈布势”是绘画创作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是使作品达到气韵生动的要素之一。最早由晋代顾恺之所提出,随后历代绘画理论家对其作了阐释和发展。本文试图对“置陈布势”进行新的探讨,将其分为“置陈”与“布势”两个部分,认为前者是指创作过程中画面各事物位置的摆放,后者指的是事物精神如何在画面中分布。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浅析,引出对绘画创作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进行探索。本文还论述了通过“临见妙裁”才能实现“置陈布势”以及“置陈布势”最终目的是达到“画之变”,所谓“画之变”就是指画家通过绘画创作来展现自身的精神追求与寄托。再通过分析隋唐至北宋时期部分画家在作品中如何具体表现“置陈布势”。最后通过在贺兰山山水画创作中对“置陈”、“布势”进行实践,并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深层思考,一方面是关于如何在创作中更好地表现出“置陈”,另一方面是在画面中怎样表达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布势”,以此来展现贺兰山精神。 

【文章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贺兰山山水画创作中“置陈布势”的探索及实践


1展子虔《游春图》

事物,画面,山水画,绘画风格


延展,可谓是画尽而意不荆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情景不复存在,突破了前人绘画风格,画面中山峦结构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完整,富有咫尺千里之感。纵观整个画面,山川树木人物等事物之间都有着大小远近,高低不同的关系,展子虔对于画面深度、事物比例的处理,根据事物的特点而进行处理和变化相比前人把握的更加准确,根据事物的特点而进行处理和变化,交相呼应的应用使得穿插式构图更加彰显气势。此画展现出隋代山水画产生了新的参差变化,其突破了以往格局,山水画表现形式与构图审美得到初步发展。图2.1.2游春图简易走势图图2.1.1展子虔《游春图》

画面,线条,皴法,云气


出,中段人马已在调整休息,而左侧一行开始从山间小路向山腰栈道前进,人物迂回穿梭在山林之中,或回首顾盼,或注目前行,或隐或现,众人体态饱满,稳重的表情贯穿画面始终,一行人马的穿梭给恢宏而寂静的群山带来了起承转合的动态情感。画家采用传统的铁线描法,在山后柔和线条勾勒的云气衬托下,硬朗线条勾勒出的山石外貌尽显蜀山险峻气势。此画属青绿山水,勾勒外形,着以颜色,但在山石勾勒中能看到皴法的早期使用,这一时期绘画用笔、着色、画面布局等方面的发展明显得到很大提升,画面更富有生的气息。图2.2.2为笔者所画《明皇幸蜀图》简易走势图,黑色线条将画面三部分山脉勾勒出来,图2.2.1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图2.2.2《明皇幸蜀图》简易走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水画写生中的情感写实与笔墨意趣[J]. 付涵.  艺术评鉴. 2020(02)
[2]中国山水画及其艺术哲学中的道家思想[J]. 王玉强.  艺术教育. 2019(12)
[3]论书法中“势”的表现形态[J]. 韩一哲.  中国书法. 2019(22)
[4]笔势、形态与风格——论书法中的身体意蕴[J]. 焦红乐.  中国书法. 2019(20)
[5]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J]. 刘俊佐.  美与时代(中). 2019(04)
[6]论地质地貌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与作用[J]. 敖娟.  美术教育研究. 2017(01)
[7]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J]. 王喜梅.  美术教育研究. 2016(20)
[8]从《匡庐图》看北派山水画风格[J]. 李波.  艺术科技. 2016(01)
[9]浅谈国画中的神韵——势[J]. 潘海霞.  大众文艺. 2011(21)
[10]谢赫“经营位置”对于中国山水画及画论的影响[J]. 楚小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硕士论文
[1]“经营位置”在我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感悟[D]. 陈加龙.河南大学 2019
[2]传统皴法形式在宁夏六盘山区写生中的应用与表现研究[D]. 海云香.北方民族大学 2019
[3]浅析花鸟画的气势[D]. 陈继富.中央美术学院 2014
[4]论“势”在中国画中的作用[D]. 龚丽娜.南京艺术学院 2013
[5]临见妙裁、唯意而取[D]. 张玉学.西安美术学院 2013
[6]经营位置 画之总要[D]. 徐春红.河南大学 2009
[7]论中国画的势[D]. 王景艳.辽宁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39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39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