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新疆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追求

发布时间:2021-10-26 15:44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新疆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追求


基地区位图

现状,风景园林


基于三元论的基本框架,为了追求“一带一路”沿线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保护、人居建设开发建设的基本理念实现,本项目构筑了“一带一路”中弘扬中华风景园林艺术的理论体系,即为(I)+(II)+(III)的三位一体理论体系(图4):(I)活动方面,通过时光及时空的转变,引导人们唤起中华文化深植于此的屯垦戍边历史记忆,借由结亭组景展现中华风景园林艺术的精华,从而满足人们对于“一带一路”风景园林建设体验的期盼;(II)建设方面,“生态建设为本,淡化硬质景观”为本项目的重要指导原则,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修复与简化非必要的硬质景观,包括改善既有公园及堤坝的过于刚硬的混凝土结构、根据原有植被走向及大地肌理规划景观林带、修复因开发破损的滨水景观生态,来恢复伊犁河沿线的自然美化风光;(III)背景方面,本项目为体现中华文化“天地人和”“和谐共生”的精髓,实现人类健康生活的目标,通过包括“草原之夜”场景和“绿道”空间建设,结合自然壮阔的伊犁河沿线景观,以此为背景引领人们置身其中,心之所向。本项目依循“建设”“活动”“背景”的耦合互动之三位一体框架,确保生态资源与环境得到重视,实现好风水、好风土、好风物的理想山水格局。图3 昆仑山远眺(中国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

总平面图,风景园林,发展理论,人居环境


伊犁地区夏季气候较舒适,春秋季干冷,冬季十分寒冷。设置成行林带能够对户外运动空间进行防风设计,针对春秋冬季全天东北偏东风向,于上风向处设计不同高度、近垂直风向的林带,可使其背风区域的场地热舒适性及舒适区尺度更优[15]。针对夏季午后炎热时段的西南风,景观路南侧滨水总体上更为开敞通透,且绿化以落叶林带为主,纳入夏季风的同时,减少植被冬季对太阳辐射的遮挡,提升慢行道的热舒适性。沿景观慢行路设置小型水渠,配合沿路林带、分隔绿带的蒸腾作用,水绿结合,有一定增湿效果,可改善户外活动时的舒适性。新疆伊犁河谷的可克达拉原本就是一片丰美水土的极佳人居环境,在面向未来的新城市建设中,本项目引入现代科学理论技术,让人们能够在欣赏伊犁河沿岸优美景观的同时,感受到舒适的风景园林环境,进而引发对于天地自然的感动、对于生命的感想与幸福,身心在此互动,心灵在此得到慰藉、寄托与升华。图5 新疆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播迁视阈下新疆与中原关系的历史演变[J]. 徐春燕.  中州学刊. 2019(11)
[2]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三元论——以新疆伊犁河谷为例[J]. 阿拉衣·阿不都艾力,马椿栋,刘滨谊.  中国园林. 2019(09)
[3]“极端化”与“集和化”——人居环境发展的哲学思考[J]. 刘滨谊.  中国园林. 2019(09)
[4]结“亭”组景的旷奥理论研究[J]. 刘滨谊,赵彦.  中国园林. 2019(07)
[5]历史上新疆、西藏两地区域互动与中原王朝的西部边疆经营[J]. 张云.  西域研究. 2018(04)
[6]中国“风景”观溯源[J]. 刘滨谊,赵彦.  中国园林. 2018(09)
[7]上海城市居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小气候要素与人群行为关系测析[J]. 刘滨谊,梅欹,匡纬.  中国园林. 2016(01)
[8]论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经济模式的构成要素[J]. 杨宏伟.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9]三元论─一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J]. 刘滨谊.  规划师. 1999(02)
[10]风景旷奥度——电子计算机、航测辅助风景规划设计[J]. 刘滨谊.  新建筑. 1988(03)



本文编号:3459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59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