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4 14:21
[目的]对祁连山地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状况开展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1970s末以来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70s末至2015年近35 a来祁连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InVEST模型评估该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结果]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该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中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较剧烈,前者先减后增,后者持续增加。②在时间变化上,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该区的生境质量由恶化的态势逐渐趋于改善,2015年生境质量最好。③在空间分布上,该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生境质量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则是生境退化度较高的原因。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间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表5 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所占比例 等级 生境质量指数 各等级生境质量在不同年份所占比例/% 1970s末 2000年 2015年 差 0~0.1 37.92 38.49 37.27 较差 0.1~0.3 0.90 0.83 0.73 中等 0.3~0.5 4.66 4.89 4.86 良好 0.5~0.7 22.03 22.14 23.79 优等 0.7~1 34.49 33.65 33.34由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生境退化度的空间分布(图4)可以看出,生境退化度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导致东部地区退化度较高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居民用地和耕地比较集中,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较大,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多;另一方面,伴随着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扩张,耕地的开垦,这一区域的生境退化度在不断增强,空间上表现为退化区域的扩张。此外,2004年以来青海湖的面积逐渐增大[35],周围盐碱地增多,旅游旺季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36],导致其附近的生境退化度相对较高。
近35 a来,祁连山地区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不一(图1)。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先减少后增加,1970s末至2015年期间净增加2 889.5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未利用土地显著减少,其净减少面积和比例分别为2 390.40 km2,1.06%,减少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祁连山西部。未利用土地的流失主要源于向草地的转变,后者是比前者生态适宜性更高的土地类型,所以这种转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林地变化幅度较小,净减少了0.04%。耕地面积变化微弱,净增加了0.20%。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净减少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 246.11 km2,0.55%,冰川和积雪是祁连山地区水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区冰川消退、积雪消融[29,31-32],水域减少可能与之有关。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持续增加,增加量占1970s末面积的52.10%,集中分布在祁连山东部环境较好的区域,导致对应区域生态退化较严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动态度的大小表示了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的快慢。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情况表明(图2),草地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在1980s末至1995年动态度为负值(-1.40%),这源于该时期草地向未利用土地的转化。未利用土地单一动态度在多数时段上表现为负值,源于其向草地的转变。耕地在1995—2000年上升速率较快,其他时段变化相对不大。水域面积总体减少,其中2000—2005年动态度为正,高达2.40%,但2005年之后,快速下降。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一直呈增加态势,2010—2015年动态度高达3.85%,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有密切关系[33-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J]. 周亮,车磊,孙东琪. 经济地理. 2019(06)
[2]基于InVEST模型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研究[J]. 杨志鹏,许嘉巍,冯兴华,郭蒙,靳英华,高雪娇. 生态科学. 2018(06)
[3]基于InVEST模型的昌黎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 郑宇,张蓬涛,汤峰,赵丽,赵旭.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4]基于遥感和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J]. 谢余初,巩杰,张素欣,马学成,胡宝清. 地理科学. 2018(06)
[5]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机制研究[J]. 丁文广,刘迎陆,田莘冉,张慧琳. 环境保护. 2018(Z1)
[6]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英文)[J]. 孙美平,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许君利.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02)
[7]咸阳市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 赵梦雨,薛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6)
[8]1974-2016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遥感监测[J]. 骆成凤,许长军,曹银璇,童李霞. 湖泊科学. 2017(05)
[9]2004~2015年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冰川变化[J]. 王晶,秦翔,李振林,刘宇硕,景红霞.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3)
[10]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王涛,高峰,王宝,王鹏龙,王勤花,宋华龙,尹常亮. 冰川冻土. 2017(02)
硕士论文
[1]基于InVEST模型的香格里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D]. 孙兴齐.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InVEST模型的三江平原生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D]. 姚云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3]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D]. 唐飞飞.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6735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间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表5 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所占比例 等级 生境质量指数 各等级生境质量在不同年份所占比例/% 1970s末 2000年 2015年 差 0~0.1 37.92 38.49 37.27 较差 0.1~0.3 0.90 0.83 0.73 中等 0.3~0.5 4.66 4.89 4.86 良好 0.5~0.7 22.03 22.14 23.79 优等 0.7~1 34.49 33.65 33.34由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生境退化度的空间分布(图4)可以看出,生境退化度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导致东部地区退化度较高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居民用地和耕地比较集中,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较大,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多;另一方面,伴随着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扩张,耕地的开垦,这一区域的生境退化度在不断增强,空间上表现为退化区域的扩张。此外,2004年以来青海湖的面积逐渐增大[35],周围盐碱地增多,旅游旺季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36],导致其附近的生境退化度相对较高。
近35 a来,祁连山地区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不一(图1)。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林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先减少后增加,1970s末至2015年期间净增加2 889.5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8%。未利用土地显著减少,其净减少面积和比例分别为2 390.40 km2,1.06%,减少的区域集中分布在祁连山西部。未利用土地的流失主要源于向草地的转变,后者是比前者生态适宜性更高的土地类型,所以这种转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林地变化幅度较小,净减少了0.04%。耕地面积变化微弱,净增加了0.20%。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净减少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 246.11 km2,0.55%,冰川和积雪是祁连山地区水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区冰川消退、积雪消融[29,31-32],水域减少可能与之有关。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持续增加,增加量占1970s末面积的52.10%,集中分布在祁连山东部环境较好的区域,导致对应区域生态退化较严重。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动态度的大小表示了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的快慢。祁连山地区1970s末至2015年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情况表明(图2),草地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在1980s末至1995年动态度为负值(-1.40%),这源于该时期草地向未利用土地的转化。未利用土地单一动态度在多数时段上表现为负值,源于其向草地的转变。耕地在1995—2000年上升速率较快,其他时段变化相对不大。水域面积总体减少,其中2000—2005年动态度为正,高达2.40%,但2005年之后,快速下降。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一直呈增加态势,2010—2015年动态度高达3.85%,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快速推进有密切关系[33-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J]. 周亮,车磊,孙东琪. 经济地理. 2019(06)
[2]基于InVEST模型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研究[J]. 杨志鹏,许嘉巍,冯兴华,郭蒙,靳英华,高雪娇. 生态科学. 2018(06)
[3]基于InVEST模型的昌黎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 郑宇,张蓬涛,汤峰,赵丽,赵旭.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7)
[4]基于遥感和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J]. 谢余初,巩杰,张素欣,马学成,胡宝清. 地理科学. 2018(06)
[5]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机制研究[J]. 丁文广,刘迎陆,田莘冉,张慧琳. 环境保护. 2018(Z1)
[6]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英文)[J]. 孙美平,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许君利.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02)
[7]咸阳市生境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 赵梦雨,薛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6)
[8]1974-2016年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遥感监测[J]. 骆成凤,许长军,曹银璇,童李霞. 湖泊科学. 2017(05)
[9]2004~2015年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冰川变化[J]. 王晶,秦翔,李振林,刘宇硕,景红霞.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3)
[10]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王涛,高峰,王宝,王鹏龙,王勤花,宋华龙,尹常亮. 冰川冻土. 2017(02)
硕士论文
[1]基于InVEST模型的香格里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D]. 孙兴齐.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InVEST模型的三江平原生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D]. 姚云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3]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D]. 唐飞飞.兰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6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60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