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日益提升,但会随之带来能源消耗量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正是一种在提供高舒适性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又节约能耗、环境友好的可利用再生能源的技术,亦代表未来空调技术的发展走势。本文首先以天津市某综合楼建筑中的第二层楼为研究对象,以其中一间办公室为例说明该建筑的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采用毛细管顶板辐射结合置换通风的方式,确定送风温度为22℃,送风速度为0.22m/s,毛细管末端单位面积的供冷量60W/m2及供冷面积约25m2等相关设计参数,并完成水力计算、选型等工作。然后利用Airpak软件,结合本文设计方式下的相关结果参数对该复合式的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作用的室内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改变设计中的送风速度、风口数量、送风口布置方式、毛细管末端承担负荷比例等参数,对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进行优化研究,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设计方式下的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室内环境中的平均温度约26℃,室内空气在毛细管辐射供冷及置换通风的共同控制下,工作区的温度梯度约1.3℃/m,室内平均风速0.0862m/s,室内平均PMV值为0.13,室内平均PPD值为6.37%,各项结果参数均符合要求,设计方案合理。(2)通过对送风速度、风口数量的研究得到在置换通风要求的设计范围内,送风速度及风口数量的改变对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作用下的室内热环境影响不大,建议采用较低的风速可以减少机组运行费用,且更能符合置换通风的特点,而且可以灵活选择风口数量。(3)通过改变送风口位置对其不同布置方式进行研究得到,该复合系统中置换送风口吊顶布置及上侧墙面布置形式下的空调系统制冷效果不理想,室内平均温度约26.6℃,室内PMV-PPD指标均超出合理范围;地面布置送风形式下的室内平均温度约25.6℃,人体感觉更凉快;不同送风口布置方式的室内平均风速均保持在0.1 m/s内。对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较推荐送风口于下侧墙面及地面布置的形式,送风口下侧墙面布置的空调系统工作区温度梯度约1.3℃/m,较其他三种布置形式的约0.44℃/m偏大,但仍在合理范围内;采用送风口地面布置方式时可以考虑增大室内设计温度0.5℃左右,达到节能效果,该方式适合处理冷负荷量较大的建筑。(4)通过对毛细管系统承担负荷的比例进行研究得出,室内平均温度及工作区温度梯度随着毛细管承担负荷比例的增高而降低,毛细管辐射末端的换热作用占主导,且毛细管辐射末端承担负荷比例增加10%,室内平均温度降低约1℃,毛细管辐射末端承担的负荷比例最优在60%左右,一般建议毛细管辐射末端承担的负荷比例保持在50%~70%的范围内。综上所述,借助Airpak软件的模拟研究,证明结合置换通风的毛细管顶板辐射的空调系统可以提供高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本文的设计方式合理。该复合系统中置换送风口的布置方式及毛细管系统的负荷承担比例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 设计 数值模拟 优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0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0-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0-15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5-17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7-20
- 2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介绍20-28
- 2.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简介20-21
- 2.2 毛细管网系统的组成21-22
- 2.3 毛细管网系统的特点22-23
- 2.4 独立新风系统23-25
- 2.4.1 置换通风23-24
- 2.4.2 置换通风系统的送风形式及风口布置24-25
- 2.5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25-27
- 2.5.1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25-27
- 2.5.2 热舒适性评价标准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3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28-42
- 3.1 工程概况及室内外设计参数28-29
- 3.1.1 工程概况28
- 3.1.2 室内外设计参数28-29
- 3.2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29-40
- 3.2.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方案29-30
- 3.2.2 负荷的计算及其分配30-31
- 3.2.3 置换通风系统的设计31-36
- 3.2.4 毛细管辐射末端的设计36-37
- 3.2.5 毛细管末端系统的布置37-40
- 3.3 本章小结40-42
- 4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42-58
- 4.1 Airpak软件简介42-43
- 4.2 建立物理模型43-44
- 4.3 边界条件及控制参数的设定44-45
- 4.4 网格划分45-47
- 4.5 模拟结果分析47-55
- 4.5.1 室内温度场的分析48-50
- 4.5.2 室内速度场的分析50-52
- 4.5.3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52-55
- 4.6 本章小结55-58
- 5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优化研究58-82
- 5.1 送风速度及风口数量的模拟研究58-65
- 5.2 送风口布置形式的模拟研究65-72
- 5.3 毛细管系统负荷承担比例的模拟研究72-79
- 5.4 本章小结79-82
- 6 结论与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88-90
- 致谢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全,彭建国;复合式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2年05期
2 杨方民,李学文;医院空调系统环境的管理[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4年01期
3 王兴富,蒋金生;VRV空调系统技术性能特点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筑施工;2004年03期
4 ;空调系统中的变容量技术[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4年05期
5 杜立春,陈开作;VRV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5年03期
6 刘晓斌;;浅谈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人;2006年06期
7 苏德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8 李韶华;;经济型多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J];四川建材;2006年06期
9 祝立萍;;VRV空调系统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方案比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凯;宋巨保;;VRV空调系统设备分类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际征;张晓燕;;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3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邵双全;石文星;李先庭;彦启森;;多元变频VRV空调系统原理[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戎卫国;李永安;张建明;;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节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超;徐兆华;;谈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永安;崔新阳;刘学来;尹纲领;黎福民;徐萌;;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供冷特性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慧和;;水冷多联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2009年湖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皇亲;;帅铃Ⅱ空调系统的匹配设计[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锐;张旭;;无锡某建筑不同空调系统方案的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望;环保空调系统3年后上市[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刘传书;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应用推广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建刚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4 特约记者 赵春林;节能环保供暖空调系统进驻喀什[N];喀什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一淼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宋绍彩;优化空调系统 力促建筑节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张浩东;VAV空调通风系统安装成功[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李寿武;杨亚军;心中的春天[N];中国航空报;2002年
9 尤顺义;建筑节能大势所趋 空调系统优化成关键[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海燕;日本新型办公楼空调系统开发成功[N];建筑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建波;测试室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范波;基于能流分析的空调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孙洲阳;基于智能方法的蒸发型空调系统性能实验与优选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项敬岩;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小芬;卷烟厂空调系统负荷特性及新型中央空调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周宴平;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学来;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胡晓微;新型干式工业空调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丁静;开式吸附式除湿轮空调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10 李洪欣;全空气集中空调新系统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小坡;大客车空调系统流体噪声模拟及优化[D];集美大学;2015年
2 夏小倩;湿热地区热湿独立控制复合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倩;医院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及冷热源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田丹丹;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拓展分析与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5 王真寅;波音737飞机空调系统与故障排除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孙晓春;CRH3型高速列车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7 胡安都(MEN Chenqiong);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在大学宿舍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任梅;辐射空调系统的热湿环境与运行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9 尤天宇;VRF及VAV复合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及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徐培t,
本文编号:389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8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