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极限挑战》节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17:19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极限挑战》节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电视行业的进步和迅猛发展,大家对电视的关注点逐渐从生产中心转移到节目内容中心,进而又从节目中心转移到观众中心。于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接受美学渐渐从文学领域逐步扩展为多个领域,变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美学理论最先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联邦德国。它一开始与后结构主义互为呼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还与其他各种理论,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交叉重叠。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接受美学开始渗透进艺术等相关领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当代电视受到商业社会的竞争压力更大,这需要电视节目在这个以受众为中心的快节奏消费时代里,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才能够为自己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赢得空间。因此,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策划、制作、传播等一系列过程都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2015年6月,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一经播出,便在形形色色的综艺混战中拔得头筹,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成绩。该节目由孙红雷、黄渤、黄磊、王迅、罗志祥、张艺兴六位男星担当固定成员,共12期。每期节目围绕一个主题,前往一个地点,在老百姓的身边进行录制,引发了观众的热情。在环节设计上,该节目以大型、新颖、震撼的游戏为线索进行连接,以悬疑式剧情化的手法推进节目发展,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眼球。此外,《极限挑战》更是凭借丝丝入扣的节奏设计、脑力体力相结合的游戏竞争、人物关系间的联盟背叛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收获了一大批固定的收视观众。笔者借鉴接受美学在电视领域的应用,从观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极限挑战》节目的内容分析、资料收集,从接受的角度解读《极限挑战》表现出的美学意义。本文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框架四个方面。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首先从大环境出发,探究《极限挑战》节目得到观众肯定的原因。在当前娱乐旋风、综艺盛行的背景下,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制作水平的提升,以及观众自主选择权的提高和媒体造势宣传的影响,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极限挑战》节目恰好把握住了社会环境的需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契合了当下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接着根据节目传播的整体流程:创作——制作——接受三个阶段,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潜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相关理论逐一阐释该节目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总结受众的心理接受规律和情感认同。在创作上,节目策划要充分考虑“潜在的读者”的存在,需要从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计三个方面考虑观众的心理要求。在内容结构方面,节目通过镜头转换的“空缺”、音乐和色彩营造的“空白”以及制造悬念“否定”之前节目的内容不断激发、诱导观众的观看欲望。并通过拍摄手法及后期剪辑不断唤起和打破观众自己的“期待视野”,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最后,笔者从文化、身份、情感三个角度分析节目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满足和不断提升观众的“期待视野”。结语是对文章分析的总结及对节目的反思和展望。通过总结《极限挑战》节目的独特元素和艺术魅力探析受众的心理认同、欣赏习惯和接受规律,对于把握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升文化品质与品格,获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以及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 《极限挑战》 “潜在读者”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1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目的、意义10-11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11-18
  • 一、接受美学的相关研究11-16
  • 二、《极限挑战》节目的相关研究16-18
  •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8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8-19
  • 第四节 研究框架19-21
  • 第一章 多重背景:《极限挑战》所处的接受环境21-36
  • 第一节 娱乐化热潮的兴起21-27
  • 一、大众娱乐时代的不期而至21-23
  • 二、独领风骚的真人秀节目23-25
  • 三、新旧媒体的联合助力25-27
  • 第二节 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27-32
  • 一、摄像设备的更新换代27-29
  • 二、“字幕入画”的后期制作手段29-30
  • 三、受众欣赏的技术环境变化30-32
  • 第三节 受众本位意识的强化32-35
  • 一、受众自主选择权的提高32-33
  • 二、审美经验的提升33-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二章 “潜在的读者”的追寻:《极限挑战》之创作分析36-53
  • 第一节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的主题设置37-42
  • 一、故事化的情景再现38-40
  • 二、游戏竞争的基调设定40-42
  • 第二节 反映社会现状的人物塑造42-47
  • 一、“极限男人帮”的新鲜面孔43-44
  • 二、个性迥异的角色定位44-45
  • 三、人物之间的关系互动45-47
  • 第三节 体现“剧情综艺”的情节设计47-51
  • 一、纪实与拟态的体验冲突48-49
  • 二、震撼的游戏设置49-50
  • 三、扣人心弦的线索追踪50-51
  • 本章小结51-53
  • 第三章 “召唤结构”的呈现:《极限挑战》之艺术分析53-66
  • 第一节 构建悬念“否定”,营造新视界53-56
  • 第二节 留有“空白”——激发受众的想象56-61
  • 一、字幕:内心世界的潜在表征56-59
  • 二、音乐:适时的气氛营造59-61
  • 第三节 镜头语言的切换:制造“空缺”61-64
  • 一、合乎感官需求的镜头景别62-63
  • 二、符合色彩感知的镜头色调63-64
  • 本章小结64-66
  • 第四章 “期待视野”的满足:《极限挑战》之受众接受分析66-77
  • 第一节 文化期待67-70
  • 一、互文性的故事植入67-69
  • 二、社会化的地域特色69-70
  • 第二节 身份期待:小人物生活的体验70-73
  • 第三节 情感期待:爆笑与温情共存73-76
  • 本章小结76-77
  • 结语77-80
  • 参考文献80-85
  • 致谢85-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东东;极限挑战 敏锐记录[J];新闻与写作;2005年05期

2 杨艳萍;如何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J];发明与创新;2004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和双;郁俊的极限挑战:广本赌定下半场[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李苗苗;丰田用“不断改善”向极限挑战[N];中国商报;2007年

3 赵世全;葫芦岛有色集团向设备极限挑战[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倪伟龄邋通讯员 王忠孝 孙世岩;向世界空冷技术极限挑战[N];经济日报;2007年

5 孟军 肖文君;第六届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圆满落幕[N];青海日报;2010年

6 吴连盛;向自身极限挑战[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7 康劲;不要向百姓承受力的极限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向阳;瑞鹰穿越版华南规模上市[N];科技日报;2007年

9 小丽;雅力士汽车节油赛启动[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韩明福;两张助推特色旅游业发展的金名片[N];西海农民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慧媛;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极限挑战》节目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极限挑战》节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86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b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