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机器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一种水陆两栖机器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在工业革命初期开始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全球,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的地球资源,1900年以来能源消耗呈爆发式增长,全球能源消耗量增加了约30倍,这些能源中绝大部分为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这些燃料在开采过程中会破坏环境并且采用燃烧的方式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5.2%,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因此,国家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开发海洋资源成为破除我国能源瓶颈的重要方向,但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其环境因素限制使得人们望而却步,例如大多数沿海环境为人类无法正常工作的滩涂、沼泽,所以需要机器人去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目前的机器人研制的方向主要是智能化家用和工业化用途,对于具有野外工作能力的实用型水陆两栖机器人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根据国家十二五计划中对海洋战略以及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规划方针,研究了目前国内外两栖机器人的最新成果,总结了目前一些两栖机器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设计方案,即一种行星齿轮式动蹼明轮水陆两栖机器人。该两栖机器人只需要用动蹼明轮作为行走机构就能完成水中和陆地上的前进、后退、转弯等一系列动作,这种设计不需要复杂的切换机构,能够极大的提高两栖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工作:1、对迄今为止国内外典型的水陆两栖机器人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分析,对其中一些新的设计和样机提出了缺点和不足,在最后本文对两栖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规划。2、本文第二章部分对所设计的水陆两栖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水陆两栖机器人的结构主要分为车身结构和行星动蹼明轮两个部分,其中车身结构主要是外形设计和传动结构的设计,行走机构部分的设计主要是齿轮传动的配合计算,并对齿轮进行了设计和验算,本章后半段用fluent对车体进行了流体仿真,得到了车身阻力,还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对行走机构进行了动态的仿真,通过对行星齿轮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本设计行走机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3、本文第三章部分参考了船舶相关理论,将两栖机器人的水中稳定性分为三个部分:大倾角稳定性、小倾角稳定性和动稳定性,并计算出了两栖机器人在水中的流体阻力和最大倾覆临界角。4、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了两栖机器人样机模型制作过程,并进行了陆地实验和水面实验,通过实验测试了水陆两栖机器人的速度、爬坡能力等主要设计指标,并测试了不同速度下水陆两栖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效率、水陆环境自主切换的能力,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和水陆两栖机器人的设计指标进行对比,证实了样机实验达到了本文最初的设计指标性能最后,本文总结分析了设计和样机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代样机的设计和制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两栖机器人 轮桨一体式 行星动蹼明轮 水面稳定性 实验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两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12-19
- 1.2.1 腿式两栖机器人12-14
- 1.2.2 球形水陆两栖机器人14-15
- 1.2.3 蛇形两栖机器人15-16
- 1.2.4 轮桨一体两栖机器人16-19
- 1.3 水陆两栖机器人的现状分析19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两栖机器人的设计与仿真21-40
- 2.1 引文21
- 2.2 机器人设计指标21-22
- 2.3 机器人的质量估算22
- 2.4 机器人模型设计22-24
- 2.5 行走机构设计24-33
- 2.5.1 明轮的对比选择24-26
- 2.5.2 动蹼明轮的原理26-27
- 2.5.3 蹼板长度计算27
- 2.5.4 明轮推力及转速计算27-29
- 2.5.5 动蹼明轮的模型设计29-30
- 2.5.6 齿轮设计30-33
- 2.6 仿真分析33-39
- 2.6.1 行走机构的仿真分析33-36
- 2.6.2 水陆两栖机器人的流体仿真分析36-39
- 2.7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两栖机器人水陆稳定性分析40-51
- 3.1 引文40
- 3.2 机器人陆地运动分析40-41
- 3.3 水线长度计算41-42
- 3.4 水中阻力计算42-44
- 3.4.1 粘性阻力计算42-43
- 3.4.2 兴波阻力计算43-44
- 3.4.3 空气阻力计算44
- 3.5 机器人重心估算44-45
- 3.6 两栖机器人的水中稳定性分析45-50
- 3.6.1 船体的浮心计算45-46
- 3.6.2 水陆两栖机器人的侧翻角度计算46-50
- 3.7 本章总结50-51
- 第四章 样机的制作与实验51-62
- 4.0 引文51
- 4.1 电机的选型51-52
- 4.2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52-55
- 4.2.1 控制终端52-53
- 4.2.2 无线信号传输系统53
- 4.2.3 两栖机器人载体53-55
- 4.3 实验样机的制作55-57
- 4.3.1 制作装配55-57
- 4.4 陆地实验57-58
- 4.4.1 速度实验57
- 4.4.2 爬坡测试57-58
- 4.5 下水实验58-61
- 4.5.1 稳定性测试58-59
- 4.5.2 阻力测量59
- 4.5.3 水中速度测试59-60
- 4.5.4 水陆环境切换实验60-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5.1 全文总结62
- 5.2 本设计的不足之处62-63
- 5.3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宗全;岳明;;球形机器人的发展概况综述[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年03期
2 海丹;张辉;韩大鹏;郑志强;;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J];机电工程;2009年01期
3 唐建华;周晓燕;;机器人技术在中餐菜肴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12期
4 彭朔;王磊;;核电站检修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S2期
5 刘海波;;国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背景、模式、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机械与电子;1985年04期
6 张关富;;机器人概述[J];控制工程;1985年03期
7 陆际联;李根深;;机器人发展史[J];机器人情报;1994年01期
8 刘安心,杨廷力;用连续法求一类混合链机器人机构的全部位置正解[J];机器人;1995年03期
9 齐伯文,崔岩,林彬;建筑业中应用机器人的前景[J];黑龙江电子技术;1995年03期
10 李元宗,史贵柱,武利生;管内步伐式行走机器人[J];机器人;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张铁;叶凯麟;谢存禧;;比赛用手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与制作[A];第11届粤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马书根;;中国有必要用机器人吗?——多关节机器人的开发[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立;张登材;刘朝晖;陈永;;周期信号扰动法应用于机器人机构混沌运动的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凯军;应鸿;鲁守银;;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开发背景及技术动向[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年
5 董亚超;秦余新;刘青松;钱建华;向文元;;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救援机器人研发现状和特征[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芮执元;许巍;;电解质一级清理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莹;郭小萍;赵娟平;;一种全方位移动型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8 贾磊;李贻斌;王孝红;扬超英;隋青美;吴耀华;张承进;;第十七篇 自动化工程[A];2007-2008山东省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9 徐勇明;张培仁;郑旭东;;四轮F180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方法[A];2004中国机器人足球比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礼钜;吴朝彬;雷勇;吴江;;七重修正四面体变几何桁架机器人的间接位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将辉;机器人需求逐年增长 产业化需多方合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2 谈大龙 卢桂章 贾培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机器人[N];科技日报;2000年
3 记者 胡斌;哈工大机器人“走”出实验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郑东鸿 于海;机器人 工业生产的“生力军”[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5 本报记者 夏杰生 王庆;中国机器人 构筑新生活[N];中国冶金报;2001年
6 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刘培香;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在哈工大诞生[N];光明日报;2005年
7 ;给机器人插上理想[N];徐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晓东;云南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实现多项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给机器人以灵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熊燕;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在滇研发成功[N];云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伟;气动单足机器人垂直跳跃动态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白阳;重心自调整的全方位运动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猛;仿青蛙跳跃机器人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杨清梅;基于数据融合的拱泥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张忠林;“穿地龙”机器人转向机构与位姿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薛颂东;面向目标搜索的群机器人协调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连存;布设式机器人抗过载机构及差异化的人机交互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项宏伟;便携式可变形履带式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运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9 卜迟武;风机叶片打磨机器人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毛世鑫;辐射对称仿生柔体机器人协同推进机理及实现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辉;军用球形机器人的概念研究及工作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宋岩;一种尺蠖式爬行机器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巩喜然;爬楼梯载人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王晓芸;轮腿复合式救援机器人机构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5年
5 王玉博;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5年
6 范泽峰;床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臣;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移动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何笑寒;核电站救灾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跟踪[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思齐;基于ODE的四足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平台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赵龙;独轮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力矩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一种水陆两栖机器人及其关键部件研究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9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