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的现代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的现代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典绘画艺术中的身体景观以“美”为主因,美建构了艺术表现身体的主流形态,其中既有端庄、理性的身体,又有原真、宗教虔诚的身体,这些身体互相映照,统摄于艺术审美的大环境中,共同表征了古典艺术再现身体景观的美学形态。然而,到了现代艺术时期,受到现代艺术观念、技术以及艺术市场化的影响,当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不再能解释诸如《格尔尼卡》、《L.H.O.O.Q.》、《走下楼梯的裸女》等现代绘画作品时,身体审美的观念终结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以观念阐释为主的“怪诞”的身体景观,也因此现代绘画艺术时期出现了由身体审美到身体审丑的转向。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以史带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论述过程中以绘画艺术中的身体历史为线,以不同时代绘画中的身体景观为证,结合相关的身体理论对绘画艺术中的身体景观转型现象进行了论述和总结。从古典绘画到现代绘画中身体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转型景观——从古典审美的身体转向现代怪诞的身体。而在此宏观转型景观下,绘画艺术中的身体又从身体形态、认知、叙事、信仰的层面勾勒出端庄向怪异、理性向感性、叙事的原真性向象征性、宗教虔诚向人本崇拜式身体景观转型的立体轮廓。此谓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转型的表征。而从整个艺术史的宏观视阈来看的话,此种转型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本文从技术、观念和市场三个层面分析了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的转型原因。其中技术的进步成为身体景观现代转型的支撑、而现代艺术观念(包括艺术生产观念、认定观念和接受观念)则为身体景观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前提、市场的发展而市场则扮演了身体景观转型的推动力角色。以此为基础,本问又对画艺术中的身体景观转型进行了反思,包括审美理论、审美实践和消费语境下的身体三部分。并最终提出了“理想的身体景观”的命题。指出“理想的身体景观”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理想的身体,随着艺术观念的发展,艺术中的身体景观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型、发展,以推动艺术的进步、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绘画艺术 身体景观 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7
- 0.1 研究背景7-8
- 0.2 研究现状8-12
- 0.3 核心概念界定12-14
- 0.4 论文结构14-17
- 第1章 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现代转型的表征17-32
- 1.1 身体形态:从端庄到怪异18-21
- 1.2 身体认知:从理性到清晰感性21-23
- 1.3 身体叙事:从原真型到象征型23-26
- 1.4 身体信仰:从精神虔诚到人本崇拜26-32
- 第2章 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现代转型的原因32-46
- 2.1 技术诱因32-37
- 2.2 观念影响37-43
- 2.3 市场推动43-46
- 第3章 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现代转型的反思46-53
- 3.1 审美理论下的审丑哲思46-48
- 3.2 审美实践中的反思救赎48-50
- 3.3 消费语境下的审美回归50-53
- 结语:何谓理想的身体景观?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60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湘科;论青年成长与艺术审美[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2 金洪大;试析艺术的本质特征[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盖生;论经典艺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兼论艺术审美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关系[J];求索;2005年01期
4 王汶成;;论“艺术审美经验”的涵义[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月;;对科学技术介入下艺术审美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6年11期
6 李沛泽;何蔚;;论当代医学高专素质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J];现代交际;2012年05期
7 孙作东;朱珍钰;;把“艺术审美”纳入大学必修课的理性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8 里言;艺术审美与道德批判——评内蒙厂影片《曝光》[J];电影评介;1990年08期
9 穆纪光;商业艺术审美的五个领域[J];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10 博巍;浅析商品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区别和联系[J];理论导刊;199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米静霞;;艺术审美面面观[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5 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许文菲;;电脑图标的艺术审美功能[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戈尔;;音乐的实用功能定位及其分类[A];中国演员(2012年第5期总第29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维娜;彰显艺术的诗性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丽军;通往诗意栖居的艺术之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盛葳;当代艺术“划界”与“跨界”再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2年
4 黄会林;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电影频道[N];文艺报;2012年
5 全国政协常委 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N];解放日报;2012年
6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萌 实习生 苏丹丹;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尤洋;艺术审美是否意味着实现自由观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吴新;政府组织实施当代艺术推广计划[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马也;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5 张琦;南张楼公共艺术调查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航;赫哲族鱼皮艺术编织技法创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魏晓晴;朗读“气韵”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3 巩辉;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的现代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4 李英宇;艺术观念的演进与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陈凯丽;南京明代艺术特征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睢建环;公共艺术初论[D];天津大学;2005年
9 郭海贝;市场与艺术家的自我纯粹性[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10 应爱萍;苏珊·朗格艺术幻象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绘画艺术中身体景观的现代转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508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