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1:06

  本文关键词: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珠三角地区 带状滨水公园 游憩空间 景观营建


【摘要】: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滨水环境对城市形态的形成、空间的塑造和形象的显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带状滨水公园作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给予城市发展的动力,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面貌,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公园式”的城市滨水生活方式,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以游憩空间为切入点,结合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游憩空间的景观营建的理论知识梳理以及对优秀实践案例的实地调查分析,提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文章首先在分析带状滨水公园的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从空间序列、视线廊道、交通系统、游憩需求、滨水游憩活动和游憩意象营造等六个方面归纳滨水带状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要点,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说明,作为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再立足于珠三角地区,梳理当前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概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选取宽面水体沿水型的深圳湾公园和狭长水体沿水型的佛山新城滨河公园作为典型案例,按照整体设计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游憩设施设计分析和游憩意象营造分析的思路,对调研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二者的共性与特性、优势与不足,形成实践研究体系。最后,结合之前的理论和实例研究提出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即:(1)合理布局游憩空间: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多样的空间序列组织以及视线廊道的延伸;(2)游憩空间功能开发:充分挖掘潜在的游憩活动、构建全时性的活动空间、引入正能量的公众活动;(3)游憩空间品质塑造:塑造优质的慢行空间、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充分利用水面进行岸线的设计;(4)游憩意象的搭建:空间可识别性和游人心理可达性的搭建。从这四个维度入手,以期对未来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引。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 带状滨水公园 游憩空间 景观营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TU986.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11-12
  • 1.3.1 研究对象11
  • 1.3.2 研究内容11-12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4.1 研究方法12
  • 1.4.2 技术路线12-14
  •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14-19
  • 1.5.1 国外理论研究概况14-16
  • 1.5.2 国内理论研究概况16-19
  • 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营建要点分析19-32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0
  • 2.1.1 带状滨水公园19
  • 2.1.2 游憩空间19-20
  • 2.2 带状滨水公园的特征20-22
  • 2.2.1 连续性20-21
  • 2.2.2 渗透性21
  • 2.2.3 过渡性21
  • 2.2.4 亲水性21
  • 2.2.5 开放性21-22
  • 2.3 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分类22
  • 2.4 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的景观营建要点分析22-28
  • 2.4.1 空间序列22-24
  • 2.4.2 视线廊道24
  • 2.4.3 交通系统24-26
  • 2.4.4 游憩者需求26-27
  • 2.4.5 游憩活动27-28
  • 2.4.6 游憩意象营造28
  • 2.5 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分析28-32
  • 2.5.1 美国路易斯维尔市滨河公园28-31
  • 2.5.2 中国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31-32
  • 3.珠三角地区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案例调查研究32-90
  • 3.1 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建设概况32-38
  • 3.1.1 珠三角概况32-33
  • 3.1.2 珠三角地区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建设现状分析33-37
  • 3.1.3 重点调研对象的确定37-38
  • 3.2 深圳市深圳湾公园38-62
  • 3.2.1 概况38-39
  • 3.2.2 整体设计分析39-48
  • 3.2.3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48-56
  • 3.2.4 游憩设施设计分析56-60
  • 3.2.5 游憩意象营造60-62
  • 3.3 佛山新城滨河公园62-83
  • 3.3.1 概况62-63
  • 3.3.2 整体设计分析63-71
  • 3.3.3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71-77
  • 3.3.4 游憩设施设计分析77-82
  • 3.3.5 游憩意象营造82-83
  • 3.4 案例综合对比分析83-90
  • 3.4.1 整体设计对比83-85
  • 3.4.2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营造对比85-87
  • 3.4.3 游憩设施设计对比87-88
  • 3.4.4 游憩意象营造对比88-89
  • 3.4.5 调研案例的特色与不足89-90
  • 4.带状滨水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营建策略整合90-99
  • 4.1 合理布局游憩空间90-93
  • 4.1.1 城市肌理的延续90-91
  • 4.1.2 多样的空间序列组织91-92
  • 4.1.3 视线廊道的延伸92-93
  • 4.2 游憩空间功能开发93-95
  • 4.2.1 挖掘潜在的游憩活动93
  • 4.2.2 构建全时性的游憩空间93-94
  • 4.2.3 引入正能量的公众活动94-95
  • 4.3 游憩空间品质塑造95-97
  • 4.3.1 塑造优质的慢行空间95-96
  • 4.3.2 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96-97
  • 4.3.3 充分利用水面的岸线设计97
  • 4.4 游憩意象搭建97-99
  • 4.4.1 空间的可识别性搭建97-98
  • 4.4.2 游人的心理可达性搭建98-99
  • 5.结论与讨论99-101
  • 5.1 结论99-100
  • 5.2 讨论100-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永广;阮芳施;沈旭炜;;中外滨水区游憩空间研究比较[J];城市问题;2013年10期

2 陶伟;戴光全;;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09年10期

3 俞孔坚;;绿林中的红飘带 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J];园林;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830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830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