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公园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本文关键词:深圳湾公园的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滨水景观带 使用后评价 深圳湾公园 满意度 行为模式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滨水区再开发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矛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开展城市滨水区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有助于实现可持续、高品质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与管理。本文就深圳湾公园展开使用后评价研究以探讨公园的使用情况及优化策略。研究包含两轮问卷调查,以及行为观察。其中两套问卷主要涉及深圳湾公园使用者的基本信息、行为使用习惯,以及公园使用后满意度评价三个部分。本论文运用行为观察法针对公园具体使用模式开展了相关研究,全面多方位地探讨了深圳湾公园的整体使用情况,实现主观定性和客观定量的结合。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使用者性别、年龄、来园方式等基本信息;利用语义差异法(SD法)评价公园的自然环境要素、人工景观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和可意向设计要素等;同时,通过行为观察法定量地描述公园各段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其中,深圳湾公园的使用后评价因子集包含自然环境要素、人工景观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和可意向设计要素等四个目标层。每个目标层相互独立,下设若干个具体指标层,本体系共四十个指标层。每个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等五个等级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公园使用后满意度评价的量化性数据。最后,论文总结出深圳湾公园存在的诸多优点和部分问题:公园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好、公园管护工作到位、设施较齐全等诸多优点。同时,公园也存在水体景观不佳、部分基础设施欠缺、文娱性欠缺等方面问题或潜在需求。针对深圳湾公园现存的相关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如下优化设计策略:(1)尽早处理水污染问题,并进行相关亲水性设计,适当增设相关亲水活动设施,组织近水型活动,充分发挥公园水元素的价值。(2)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园内外交通体系,注意控制公园周末游人数量,提高部分景点的使用效率,保证公园整体生态平衡和景观可持续。(3)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以及需求,在园内营建主题化、文娱性强的户外活动空间,并提供或完善相关配套的设施,尤其是小卖部、遮阳避雨、卫生间、健身娱乐等设施。(4)政府、公园管理处和社会组织机构应积极主动在深圳湾公园适合的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也起到科普教育、文化宣传的作用。(5)公园管理处应及时收集并反馈公园内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需求,积极主动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增设相应数量的基础服务设施,加派人手管理园内事务,如交通管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某些区段适当进行改造提升工程。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带 使用后评价 深圳湾公园 满意度 行为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6.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1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相关概念界定11-15
- 1.3.1 城市滨水带状公园11-12
- 1.3.2 深圳湾公园12-13
- 1.3.3 使用后评价(POE)13-15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5-20
- 1.4.1 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现状15-18
- 1.4.2 使用后评价(POE法)的研究概况18-19
- 1.4.3 深圳湾公园相关研究现状19-20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20-21
- 1.5.1 研究对象20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2 材料与方法21-39
- 2.1 深圳湾公园的基本情况21-28
- 2.1.1 公园概况21-24
- 2.1.2 公园各区段介绍24-26
- 2.1.3 调研区段划分及对比26-28
- 2.2 POE研究案例对比分析28-32
- 2.2.1 福州市闽江公园28-29
- 2.2.2 中山市岐江河一河两岸29-31
- 2.2.3 案例对比分析31-32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2-35
- 2.3.1 POE调查分析法32-34
- 2.3.2 其他研究方法34
- 2.3.3 技术路线34-35
- 2.4 深圳湾公园POE过程模型35-39
- 2.4.1 准备阶段36
- 2.4.2 实施阶段36-38
- 2.4.3 总结阶段38-39
- 3 结果与分析39-73
- 3.1 深圳湾公园POE评价模型39-41
- 3.2 使用者特性分析41-48
- 3.2.1 A-B段使用者特性分析41-44
- 3.2.2 B-C段使用者特性分析44-48
- 3.2.3 使用者特性小结48
- 3.3 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48-54
- 3.3.1 A-B段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48-50
- 3.3.2 B-C段使用者行为习惯分析50-53
- 3.3.3 使用者行为习惯小结53-54
- 3.4 公园满意度评价研究54-58
- 3.4.1 自然环境要素评价54-55
- 3.4.2 人工景观要素评价55-56
- 3.4.3 社会文化要素评价56-57
- 3.4.4 可意向设计要素评价57
- 3.4.5 公园满意度评价小结57-58
- 3.5 公园满意度交叉分析58-62
- 3.5.1 自然环境要素交叉分析58-59
- 3.5.2 人工景观要素交叉分析59-60
- 3.5.3 社会文化要素交叉分析60
- 3.5.4 可意向设计要素交叉分析60-61
- 3.5.5 交叉分析小结61-62
- 3.6 公园使用模式研究62-73
- 3.6.1 实地探索性研究结果62-63
- 3.6.2 骑行使用模式研究63-64
- 3.6.3 步行使用模式研究64-65
- 3.6.4 跑步使用模式研究65-66
- 3.6.5 驻足停留使用模式研究66-71
- 3.6.6 公园使用模式研究小结71-73
- 4 讨论与结论73-84
- 4.1 公园调研结果的讨论73-81
- 4.1.1 深圳湾公园的优点73-75
- 4.1.2 深圳湾公园存在的问题75-78
- 4.1.3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优化策略探讨78-81
- 4.2 POE法应用研究的讨论81-82
- 4.2.1 研究方案设计的逻辑性81
- 4.2.2 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与二次调整81
- 4.2.3 问卷发放方式和调查时间选取的严谨性81-82
- 4.3 结论82-83
- 4.4 后续研究83-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9
- 附录 A89-91
- 附录 B91-93
- 附录 C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吴承南;许亚琼;陈茜;徐珊珊;;POE法在校园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J];现代园艺;2015年13期
2 刘婧;牛宏;秦华;;太原汾河湿地公园绿道可达性与使用者活动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9期
3 朱荣远;梁浩;王泽坚;何f ;Kevin Shanley;Kinder Baumgardner;俞沛雯;曹捷;梁治宇;王忆梅;龚志渊;张若冰;王Zs;;深圳湾公园(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设计(合作项目)[J];风景园林;2014年S1期
4 焦丽丽;陶方红;;基于POE研究法的城市滨水景观综合评价技术框架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4年05期
5 千茜;王涛;肖洁舒;锁秀;;深圳进入“湾”时代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解析[J];风景园林;2011年04期
6 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J];城市问题;2010年10期
7 张环宙;吴茂英;;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J];人文地理;2010年04期
8 郭红雨;蔡云楠;;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J];热带地理;2010年02期
9 张凯旋;王瑞;达良俊;;上海苏州河滨水区更新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1期
10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862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86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