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传统造型艺术中“乐天精神”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蜀地传统造型艺术中“乐天精神”的研究
【摘要】:从先秦到秦汉,生活在川西平原上的蜀地百姓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主流中原文化圈的极具个性的地方文化类型——蜀地文化。蜀地造型艺术是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有关蜀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开始进入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从造型艺术角度来分析一种具体地域文化,并从中提炼出特殊精神气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艺术形式与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特定文化类型的深入挖掘与风格分析。川西平原上这一支地方特色浓郁的蜀地文化在造型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北方中原文化的质朴与历史主义风格,南方荆楚文化的浪漫热情,西部游牧文化的粗犷豪气,在蜀地造型艺术中互为贯通,是很有代表性的地域艺术风格研究的对象。从曾经的“西辟之国”到“沃野千里”、“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随之丰庶的还有蜀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态的表达,进而影响了蜀地的器物造型风格。而人们从蜀地典型的器物造型中恰恰能看到蜀国人的文化性格,以及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所持的肯定、积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物质与精神的互文中,我们抽取出一条鲜明的精神线索,那就是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性格——乐天精神。从早期典型的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青铜器物造型风格到秦汉时期的画像砖,从日常生活场景的说唱俑造型到期盼富贵升仙的青铜摇钱树造型,人们可以从中明确地感受到蜀地文化中乐天精神的沁润,诙谐幽默、精巧夸张的艺术语言正是本文研究的指向。通过具体的分析,我们还特别将典型作品与中原同时期的同类型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确定蜀地文化在这些造物层面的艺术语言中注入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乐天精神”。
【关键词】:蜀地文化 世俗化 乐天性 造型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05;G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8-9
-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9-10
- 四、使用价值及理论意义10-11
- 第一章 蜀地造型艺术概况11-20
- 第一节 独特地理人文环境造就的“乐天精神”11-13
- 第二节 蜀地“乐天精神”的造物艺术类型13-17
- 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圣人之作”13-14
- 二、经典与世俗相结合的画像砖造型14-15
- 三、古蜀沟通天地的摇钱树15-16
- 四、蜀地盛行的说唱俑16-17
- 第三节 蜀地“乐天精神”的造型特征17-20
- 一、“乐天精神”具有地域性和世俗化特征17-18
- 二、原始意念下的造型特征18-19
- 三、宗教影响下的造型变化19-20
- 第二章 蜀地青铜器“乐天精神”的造型分析20-31
- 第一节、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造型特点20-25
- 一、三星堆青铜器物“纵目”人面像的造型特点21-23
- 二、三星堆青铜器物“纵目”人面像的功能探讨23-24
- 三、三星堆青铜器物“纵目”人面像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24-25
- 第二节 华北刘家河商墓中青铜人面的形式分析25-28
- 一、刘家河商墓中青铜人面形饰的造型特点25-26
- 二、刘家河商墓中青铜人面形饰的功能探究和艺术风格26-28
- 第三节 蜀地与华北地区青铜器造型语言倾向的差异28-31
- 一、蜀地与华北地区青铜器在造型功能方面的不同点29
- 二、蜀地与华北地区青铜器在艺术风格的差异29-31
- 第三章 蜀地画像石、画像砖中乐天精神的倡扬31-52
- 第一节 蜀地画像砖的图像分析31-45
- 一、蜀地画像砖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31-33
- 二、蜀地画像砖图像题材的内容33-43
- 三、蜀地画像砖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43-45
- 第二节 武梁祠石刻画像的图像分析45-49
- 一、武梁祠石刻画像的题材45-49
- 二、武梁祠石刻画像的内涵和思想观念49
- 第三节 蜀地与武梁祠画像石(砖)图像特点比较49-52
- 第四章 蜀地摇钱树“乐天精神”的文化象征52-64
- 第一节 蜀地“摇钱树”现象的历史源流52-53
- 第二节 蜀地“摇钱树”的图像分析与功能指向53-59
- 一、蜀地“摇钱树”的图像分析53-58
- 二、蜀地“摇钱树”的功能指向58-59
- 第三节 天人感应思想在器物层面的契合59-64
-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封建统治的理论建构59-61
- 二、天人感应思想与摇钱树精神的契合61-64
- 第五章 蜀地说唱俑“乐天精神”的文化探究64-69
- 第一节 蜀地说唱俑的历史概况64-65
- 第二节 蜀地说唱俑的艺术表现形式65-67
- 一、说唱俑的造型特征65-66
- 二、说唱俑是现实意境的捕捉和再现66-67
- 第三节 娱乐精神背后的文化性格67-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东,黄莓子;汉代四川画像砖的装饰意匠简论[J];艺术教育;2005年01期
2 许显成;璀灿瑰宝 画像砖[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3 钱舜;;宋代画像砖艺术微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12期
4 任星丽;;汉狩猎图画像砖[J];检察风云;2008年16期
5 王少毅;;河南邓州南朝妇女出游画像砖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0年11期
6 陈港泉;;甘肃河西地区馆藏画像砖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敦煌研究;2011年06期
7 卢宗义;;青海出土的对鸟纹画像砖再释[J];中国土族;2012年01期
8 唐新;;方砖溢彩 河南邓州南朝彩色画像砖宗教题材选粹[J];中国宗教;2013年01期
9 于豪亮;;祭祀灵星的舞蹈的画像砖的说明[J];考古通讯;1958年06期
10 石志廉;;北宋妇女画像砖[J];文物;197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琳;许萌;;许昌汉代建筑画像砖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国新;;西汉洛阳与陕西画像砖艺术特征比较分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亮;;论道教对画像砖题材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彦伟;;河南郏县“升仙”画像砖[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琳;许萌;;从画像砖中解读汉代舞蹈[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明;乔保同;;南阳胡汉战争画像砖及相关问题探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袁曙光;赵殿增;;四川门阙类画像砖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张孜江;;从汉代画像,看汉代的社会经济[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永利;;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画像砖上的披发民族[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邦振 储北平;潜山发现300年前画像砖[N];安庆日报;2010年
2 刘辉;萧县画像砖略谈[N];光明日报;2013年
3 王琳 许萌;河南伏羲女娲画像砖赏析[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赵启斌;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卷[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范小平;四川画像砖发现记[N];四川日报;2007年
6 刘艳元;南京出土1500年前珍贵画像砖[N];新华日报;2006年
7 林必忠 刘春鸿;重庆首次出土汉代画像砖[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记者 王嘉;青白江出土罕见画像砖 就像2000年前的成都风情照[N];成都日报;2010年
9 张占鳌;神妙兽斗画像砖[N];中国商报;2002年
10 卢升第;墓砖上的极乐世界[N];成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义斌;六朝画像砖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赵新平;汉马图像形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平;甘肃清水宋(金)墓画像砖造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瑞平;陕、豫、川画像砖及其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莹;河南画像砖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李晓美;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D];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
5 林爱;翻译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英汉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弘杨;图像证史—对话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侯丹;蜀地传统造型艺术中“乐天精神”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陈熙;甘肃清水宋金墓室彩绘画像砖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向平;汉代砖石画像计算机处理与农史信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69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86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