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通变”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7 02:01
“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于《周易》起步,《文心雕龙》成形,历代文论家适时以充实,凭其有定论而无定,无定而大体可通之理论特色行而可远,日益丰满圆融。北宋文人尤其好尚此论,故可于短暂之生命内创立不朽之文学盛宴,正所谓“通变”理论研究的绝佳代表。但学术界对北宋文学之探索多着力于微观之个体及部分之研究,于宏观之文学与理论间之恰接研讨尚显粗疏空白。因此,本文将以微观与宏观相参照为研究视角,以“通变”理论为基点,以其时之文人偏“通”或偏“变”为标准分为三期,也即三章,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精华,于对比研究中还原北宋文学之“通变”盛况及其对“通变”理论之贡献。第一章“北宋初期‘通’中寓‘变’”,首先,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之理论基础——“原道,征圣,宗经”,探索宋初理论家于立论根基之追寻——所“通”者何。虽名曰“通”却已含“变”,于儒家而外,兼收佛道以“通”之。其次,宋初文人专注于“通变”之本质研究,虽共同关注于性(心)或情等心理场域,却因各人思想宗尚尚异而有所“变”,因之, “通”中寓“变”乃北宋初期之理论特点。第二章“北宋中期‘变’中济‘通’”,本章以儒佛道三家浑通为...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北宋初期“通”中寓“变”
第一节 索“通变”之源,宗“变通”之经
一、柳开“变”韩而“通”儒,“作文以明道”
二、王禹偁“通”儒而兼道,“子美诗集开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三、田锡“变通”儒道于易庸,“文之常变皆宜”
四、三教于“通变”中合一,“迹异而道同”
第二节 探“通变”之本质,归“通变”于性情
一、柳开以正“心”而得道,“以道学为心”
二、王禹偁持“不得已之心”以“通”道,“文传道而明心”
三、田锡任“性情相融”以合道,“任运用而自然”
四、智圆参“中庸心性”以入道,“天人本一体”
第二章 北宋中期“变”中济“通”
第一节 规略文统,宜宏大体
一、欧阳修“恃”情气以“待”时,穷极而后工
二、苏轼“随物赋形”止于“常理”,“有为而作”归于“平淡”
第二节 设文之体有常,通变之数无方
一、欧阳修“以文为骈”“以文为赋”“以理、事、情入古”
二、苏轼“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第三节 通风雅,变《离骚》
一、“苟宗国之颠覆兮”“哀弘以忠死”
二、“风雅”之再变与“风雅”之正变
三、“托谲诡以谕志”“诗是穷人物”
第三章 北宋末期融“变”汇“通”
第一节 变归于正,要须“本色”
一、黄庭坚修“以文为诗”,以“正体为本”
二、陈师道“诗文有体,要须本色”
三、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乐府声诗并著”
第二节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一、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二、吕本中以“活法”悟入规矩内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0969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北宋初期“通”中寓“变”
第一节 索“通变”之源,宗“变通”之经
一、柳开“变”韩而“通”儒,“作文以明道”
二、王禹偁“通”儒而兼道,“子美诗集开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三、田锡“变通”儒道于易庸,“文之常变皆宜”
四、三教于“通变”中合一,“迹异而道同”
第二节 探“通变”之本质,归“通变”于性情
一、柳开以正“心”而得道,“以道学为心”
二、王禹偁持“不得已之心”以“通”道,“文传道而明心”
三、田锡任“性情相融”以合道,“任运用而自然”
四、智圆参“中庸心性”以入道,“天人本一体”
第二章 北宋中期“变”中济“通”
第一节 规略文统,宜宏大体
一、欧阳修“恃”情气以“待”时,穷极而后工
二、苏轼“随物赋形”止于“常理”,“有为而作”归于“平淡”
第二节 设文之体有常,通变之数无方
一、欧阳修“以文为骈”“以文为赋”“以理、事、情入古”
二、苏轼“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第三节 通风雅,变《离骚》
一、“苟宗国之颠覆兮”“哀弘以忠死”
二、“风雅”之再变与“风雅”之正变
三、“托谲诡以谕志”“诗是穷人物”
第三章 北宋末期融“变”汇“通”
第一节 变归于正,要须“本色”
一、黄庭坚修“以文为诗”,以“正体为本”
二、陈师道“诗文有体,要须本色”
三、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乐府声诗并著”
第二节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一、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二、吕本中以“活法”悟入规矩内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0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02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