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
本文选题:创新构词 + 隐喻 ; 参考:《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摘要】: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隐喻构词、转喻构词和"隐喻+转喻"等三类创新构词的概念合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构词产生和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新连接与创新构词之间的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synthesi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kinds of conceptual combinations of metonymy, metonymy, metonymy and metonymy.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innovative word formation, and to some extent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connection and innovative word form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09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09WC14)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09CWXZ29)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YJA74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勇;复合空间理论与关联理论相似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2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王月华;;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鞠红;;低调陈述:基于隐喻及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尹丕安;杨晶;;常规关系认知推理视角下的译文语篇衔接与连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陈思本,夏伟蓉;论常规关系与隐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香宇;;常规关系视角下的文化转换[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臧永红;;从合成空间理论看矛盾修饰法的认知过程[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景霞;;常规关系与话语含意理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庆华;任姹婷;;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翻译过程[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麻保金;张洪芹;;相邻相似原理下的写作心理模型建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0 刘宇红;黄元龙;;词语缩略的转喻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王军;英语叙事篇章中间接回指释义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9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徐李洁;条件句与主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胡长锦;基于自主依存理论对电影《非诚勿扰》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武琳晗;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袁玺;整体论视角下的英语习语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占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蒋勇;“点到为止”与间接言语行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年03期
4 徐盛桓;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J];外语研究;1998年02期
5 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7 蒋勇!200433;文学和日常话语中虚拟空间的认知能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8 启功;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J];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9 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10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裴蓓;;专名隐喻、转喻性质辨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党伟;;试析《到灯塔去》中的转喻和隐喻[J];文教资料;2009年01期
3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4 胡金梅;;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阐释[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范丽军;;英语口语语块教学的认知模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任俊红;;转喻、隐喻机制与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李丽君;;英汉隐喻习语的认知性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9 李勇忠;;语篇构建中的转喻和隐喻[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10 魏梦婷;;在原型理论指导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刘元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7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赵e,
本文编号:174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4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