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01:01
本文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网络语言暴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共时的层面上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共分为四章。 引言部分界定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介绍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考察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从本体出发探究其语言特征,即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使用詈骂性语言及恶意滥用“人肉搜索”等。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也建立在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上,以简单化、口语化、修辞方式多样性、暴力词汇的附会性等为主。 第二章从社会层面、个体层面、网络传播层面等多个角度剖析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阐明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主要涉及现代汉语、人际传播原则、礼貌原则、真实原则和传统道德等。 第四章从法律、监管机制、舆论、监测等视角提出稀释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以期通过网络他律和网民自律来实现互联网价值的最优化。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表现形式 危害性 稀释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0-0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8
- 0.导言8-11
- 0.1 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8-9
- 0.2 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9-11
- 1. 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及特点11-16
- 1.1 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11-13
- 1.1.1 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11-12
- 1.1.2 大量使用詈骂性言辞12
- 1.1.3 肆无忌惮地散布谣言12-13
- 1.1.4 "人肉搜索"的恶意滥用13
-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13-16
- 1.2.1 简单化13-14
- 1.2.2 口语化14
- 1.2.3 修辞方式多样性14
- 1.2.4 暴力程度逐渐加深14-15
- 1.2.5 暴力词汇的附会性15
- 1.2.6 暴发时间的紧凑性15
- 1.2.7 暴力形成具有突变性15-16
- 2. 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16-26
- 2.1 社会层面16-20
- 2.1.1 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反映16
- 2.1.2 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的非理性表现16
- 2.1.3 当代文化趣味粗俗化的直接体现16-18
- 2.1.4 "文革思维"的后遗症18-19
- 2.1.5 西方文化资本的移植19
- 2.1.6 商业运营的利益驱使19-20
- 2.1.7 相关法律规范的管理缺失20
- 2.2 个体层面20-24
- 2.2.1 网络语言暴力的个人心理机制20-23
- 2.2.2 参差不齐的网民素质23-24
- 2.3 网络传播层面24-26
- 2.3.1 网络文化天然具有娱乐、戏谑的特征24
- 2.3.2 网络的虚拟特性24-25
- 2.3.3 大众传媒的误导25
- 2.3.4 网络管理把关不严25-26
- 3. 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性26-31
- 3.1 对现代汉语的冲击26-27
- 3.2 对人际传播原则的挑战27-29
- 3.2.1 对礼貌原则的弱化27-28
- 3.2.2 对真实原则的虚化28-29
- 3.3 对传统道德的冲击29-31
- 4. 网络语言暴力的稀释对策31-40
- 4.1 制定网络管理法规31
- 4.2 完善网络语言监管机制31-33
- 4.2.1 加强网站管理31-32
- 4.2.2 分层规范管理32-33
- 4.2.3 设立网络语言监测机构33
- 4.3 网络语言的舆论治理33-35
- 4.4 强化网络传播教育35-37
- 4.4.1 网络语言观教育36
- 4.4.2 网络语言接触的心理疏导36-37
- 4.5 网络文明倡导37-39
- 4.6 网络语言净化39-40
- 5.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67
- 附录143-51
- 附录251-67
- 后记67-6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星;;论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实施[J];法制与社会;2012年03期
2 李一t,
本文编号:392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9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