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的人类理解与机器“理解”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07:19
自然语言是相对于人工语言来说的,它是人类表达思维和用来交际的工具。自然语言理解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自然语言理解研究能使人和计算机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并让计算机能产生人所期待的响应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用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进行通信,这是人类的梦想,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但在计算机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语言理解似乎成就不大,甚至是长期的停滞不前,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把自然语言过于简单化,认为语言不过是一个符号系统,计算机可以很好地对其进行处理,但其实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语境关联性。二是自然语言理解的内在机制满足不了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的要求,因为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是线性地对输入的话语进行词语析分和意义对比,而人类理解自然语言则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即对外界输入感官的事物进行整体的把握,理解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基于这两个自然语言理解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人类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入手,找出人类理解的本质,然后总结出各种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与人类理解的对比,找出自然语言理解...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人类理解研究
1.1 人类理解研究简述
1.2 人类理解的起源
1.2.1 理性与经验的交融
1.2.2 主体间性的前提条件
1.2.3 人类的理解存在
1.3 人类理解的本质
1.3.1 感觉和注意
1.3.2 知觉和反省
1.3.3 内化和比较
1.4 人类理解的基本特征
1.4.1 基础性和无意识性
1.4.2 理解的主体差异性和语境依赖性
1.4.3 理解的整体性和完形性
第2章 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2.1 机器"理解"的物质条件
2.1.1 机器"理解"的"眼"、"耳"和"脑"—"理解"的硬件
2.1.2 机器"理解"的"芯"—"理解"的软件
2.2 机器"理解"的一般过程和本质
2.3 机器"理解"的迷宫
2.3.1 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3.2 机器"理解"的"理发师悖论"
第3章 人类理解启示录
3.1 两种理解的对比分析
3.1.1 前理解和后理解
3.1.2 理解和非理解
3.2 自然语言理解的可能出路和前景展望
3.2.1 "芯"技术和"脑"容量
3.2.2 期待的"升"和"降"
3.2.3 自然语言理解仿生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从一则广告谈起[J]. 何维娜,李勇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2]从语言处理的复杂性与高效性看联结主义[J]. 崔刚.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5)
[3]自然语言理解研究[J]. 王小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2)
[4]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J]. 张珏成.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5]关于汉语信息处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略[J]. 俞士汶,朱学锋. 语言文字应用. 2002(02)
[6]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J]. 樊重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7]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综述[J]. 郭艳华,周昌乐.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01)
[8]关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解[J]. 周锡令. 语言文字应用. 1997(04)
本文编号:348141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人类理解研究
1.1 人类理解研究简述
1.2 人类理解的起源
1.2.1 理性与经验的交融
1.2.2 主体间性的前提条件
1.2.3 人类的理解存在
1.3 人类理解的本质
1.3.1 感觉和注意
1.3.2 知觉和反省
1.3.3 内化和比较
1.4 人类理解的基本特征
1.4.1 基础性和无意识性
1.4.2 理解的主体差异性和语境依赖性
1.4.3 理解的整体性和完形性
第2章 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2.1 机器"理解"的物质条件
2.1.1 机器"理解"的"眼"、"耳"和"脑"—"理解"的硬件
2.1.2 机器"理解"的"芯"—"理解"的软件
2.2 机器"理解"的一般过程和本质
2.3 机器"理解"的迷宫
2.3.1 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2.3.2 机器"理解"的"理发师悖论"
第3章 人类理解启示录
3.1 两种理解的对比分析
3.1.1 前理解和后理解
3.1.2 理解和非理解
3.2 自然语言理解的可能出路和前景展望
3.2.1 "芯"技术和"脑"容量
3.2.2 期待的"升"和"降"
3.2.3 自然语言理解仿生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从一则广告谈起[J]. 何维娜,李勇忠.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2]从语言处理的复杂性与高效性看联结主义[J]. 崔刚.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5)
[3]自然语言理解研究[J]. 王小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2)
[4]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J]. 张珏成.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5]关于汉语信息处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略[J]. 俞士汶,朱学锋. 语言文字应用. 2002(02)
[6]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J]. 樊重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7]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综述[J]. 郭艳华,周昌乐.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01)
[8]关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解[J]. 周锡令. 语言文字应用. 1997(04)
本文编号:348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8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