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悼词研究 ————以《人民日报》发表的悼词为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2021-11-08 09:43
  悼词作为在追悼会上宣读的对去世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一种应用文体,它不仅对死者生平及其社会贡献做出总结和评述,并号召时人学习死者生前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上面发表的悼词是对逝者一生权威的总体概括,是中央对逝者的盖棺论定,是对逝者功过是非的最高评价。研究《人民日报》发表的悼词,有助于了解党史人物,有助于了解一个时期的政治走势,还有助于厘清一些历史事实。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悼词的定义、分类、悼词与古代哀悼性文辞的异同点,并指出中共高层写悼词的源头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3000余篇悼词的认真梳理,对悼词内容做了深入研究,并归纳了《人民日报》发表的悼词的功能,包括悼念、记载及评价和表彰中共党史人物;记述中共党史、总结中共历史经验;资政育人三个功能,其中分为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人等六类来记载中共党史人物,通过对中共90年历史的总体概括和一些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在悼词中的记载来记述中共党史,从四个层面来揭示悼词资政育人功能。文章还从标题的演变和内容的演变...

【文章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69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有助于了解历史人物
        (二) 有助于厘清一些历史事实
        (三) 有助于了解一个时期的政治走势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悼词的概念和分类
    一、悼词的定义
    二、悼词的分类
        (一) 记叙类悼词、议论类悼词和抒情类悼词
        (二) 官方悼词和民间悼词
    三、悼词与传统哀悼文辞的比较
        (一) 共同点: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二) 不同点:现代悼词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三章 《人民日报》悼词的功能
    一、悼念、记载及评价和表彰中共党史人物
        (一) 国家级领导人
        (二) 一些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亲属
        (三) 省部级官员
        (四) 社会知名人士
        (五) 劳动模范
        (六) 其他
    二、记述中共党史,总结中共历史经验
        (一) 草岚子监狱里的斗争
        (二) 遵义会议上确立领导核心的问题
        (三) 西路军问题
        (四) 李维汉是我国实行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提出者
        (五) 抓捕“四人帮”的决策者
        (六) “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冤假错案的艰难历程
        (七)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三、资政育人
第四章 悼词的演变
    一、悼词题目的演变
        (一)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20 世纪80 年代末
        (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二、悼词用语的演变
        (一) 称号
        (二) 逝世影响用语
        (三) 悼词结尾用语
第五章 小结
    一、悼词记述了一些重要史实,反映了中共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评价
    二、悼词对中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更加注重本质和主流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习党史 资政育人 [J]. 赵智勇.  求是. 2011(06)
[2]乘中央加强党史工作的东风 开创党史人物研究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J].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8)
[3]学习党史:善采资政育人的精华 [J]. 田培炎.  求是. 2010(15)
[4]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 [J]. 欧阳淞.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7)
[5]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李捷.  中共党史研究. 2010(07)
[6]张春桥之死 [J]. 王海光.  领导文萃. 2005(08)
[7]毛主席的讣告和悼词形成前后 [J]. 周启才.  世纪. 2004(02)
[8]一篇悼词演绎党的宗旨 [J]. 吴登洲.  福建党史月刊. 2004(03)
[9]周总理的讣告和悼词起草前后 [J]. 周启才.  兰台世界. 2004(02)
[10]悼词不能当作写传记的准绳 [J]. 龙廷驹.  广西地方志. 2000(02)



本文编号:348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8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0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