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一V再V”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1 19:44
现代汉语口语中,“一V再V”格式被广泛使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但相关的针对性研究却较为少见。对语料的分析考察基础上,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一V再V”的构造、意义和功能进行探究,归纳其外在表现,探究其内在规律。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思路,并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作为主体部分,对格式的内部构成、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及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与平行的语言形式进行概括地比较,并提出了理论上的解释。第七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说明了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为:“一V再V”格式其内部组件:“一”和“再”的语义有了很大程度的虚化,它们修饰动词,并对格式的整体语义产生影响。进入格式中的“V”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为具体的动作性较强的单音节动词,如果其他词类进入该位置,一定会发生“动词化”,带有明显的动词性。作为一个谓词性语言格式,“一V再V”主要是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其本身又有着很强的不及物性,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经过分析,我们把格式的语义特征总结...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一V 再V”格式的部件分析
一、“一V 再V”格式的部件概说
二、“一V 再V”格式组成部件的分析与考察
(一) “一v 再v”格式中“一”的分析
(二) “一V 再V”格式中“再”的分析
(三) “一V 再V”格式中“V”的考察
第三章 “一v 再v”格式的句法分析及语义特征
一、“一V 再V”格式的句法结构
(一) 并列关系结构
(二) 动词性结构
二、 “一V 再V”格式的句法功能
(一) “一V 再V”格式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二) “一V 再V”格式可以作定语
(三) “一V 再V”格式可以作状语
(四) “一V 再V”格式可以做补语
三、“一V 再V”格式的语义特征
(一) 反复义
(二) 连续义
(三) 主观义
(四 )小结
第四章 “一v 再v”格式的语用特征及认知分析
一、“一V 再V”格式的信息焦点及表达功能
(一) “一V 再V”格式的信息结构和焦点
(二) “一V 再V”格式的表达效果
二、 “一V 再V”格式出现的语言环境及其作用
(一) “一V 再V”格式出现的语言环境
(二) “一V 再V”格式的强化作用
三、小结
第五章 “一V 再V”与其平行格式的比较及理论分析
一、与“一V 再V”相关的平行格式概说
二、“一v 再v”与其平行格式的比较
(一) “一v 再v”及其平行格式的相同点
(二) “一v 再v”及其平行格式的不同点
三、“格式类”的观点
(一) “格式类”观点的提出及其作用
(二) “格式类”观点的理论分析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8637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一V 再V”格式的部件分析
一、“一V 再V”格式的部件概说
二、“一V 再V”格式组成部件的分析与考察
(一) “一v 再v”格式中“一”的分析
(二) “一V 再V”格式中“再”的分析
(三) “一V 再V”格式中“V”的考察
第三章 “一v 再v”格式的句法分析及语义特征
一、“一V 再V”格式的句法结构
(一) 并列关系结构
(二) 动词性结构
二、 “一V 再V”格式的句法功能
(一) “一V 再V”格式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二) “一V 再V”格式可以作定语
(三) “一V 再V”格式可以作状语
(四) “一V 再V”格式可以做补语
三、“一V 再V”格式的语义特征
(一) 反复义
(二) 连续义
(三) 主观义
(四 )小结
第四章 “一v 再v”格式的语用特征及认知分析
一、“一V 再V”格式的信息焦点及表达功能
(一) “一V 再V”格式的信息结构和焦点
(二) “一V 再V”格式的表达效果
二、 “一V 再V”格式出现的语言环境及其作用
(一) “一V 再V”格式出现的语言环境
(二) “一V 再V”格式的强化作用
三、小结
第五章 “一V 再V”与其平行格式的比较及理论分析
一、与“一V 再V”相关的平行格式概说
二、“一v 再v”与其平行格式的比较
(一) “一v 再v”及其平行格式的相同点
(二) “一v 再v”及其平行格式的不同点
三、“格式类”的观点
(一) “格式类”观点的提出及其作用
(二) “格式类”观点的理论分析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86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98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