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的类型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02 08:12

  本文关键词:汉语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的类型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类型学 介词型被动句 话题性等级 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 感情色彩


【摘要】:汉语的"长被动句"在结构类型上属于"介词型被动句",必须带上施事论元,而在语义特征上又属于"带感情色彩"一类。这样一种被动句究竟如何与语言类型学上所谓的"话题性等级"协调互动,来扩宽自己的适用范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考察。结果表明,汉藏语介词型被动句,尤其是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具有有别于其他语言被动句的叙事功能和语义扩展性,值得我们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去做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单位】: 日本大阪大学;
【关键词】语言类型学 介词型被动句 话题性等级 第一人称施事被动句 感情色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 问题的提出1.1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所谓的“长被动句”,即用被动标记词“被、叫、让、给”将施事论元引进句中的被动句。“被”字直接和述语结合而成的“短被动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长被动句”(以下简称“被动句”)的具体例子如下:(1)妈,您成天算计,倒被一个黄毛丫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芹;重动句的类别[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郭梦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合鸣,王金芳;古代汉语多标被动句试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王媚;张艳荣;;汉俄被动句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6期

5 刘琳;;日语被动句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胡继明;郭小龙;;“见+V”式被动句“西周说”辨证[J];汉字文化;2009年04期

7 周莹萍;;《史记》被动句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曙光;;日汉间接被动句之我见——兼与韩基国同志商榷[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1期

9 范先钢;说帮动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0 David Kilby,周国强;被动句的功能[J];国外外语教学;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徐明;;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日汉被动句认知分析[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3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丁婵婵;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玮玮;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楠;科技俄语中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奚颖;基于语料库的A Study in Scarlet汉语译文被动句“源语渗透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奕;英汉视译中被动句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香花;韩国新闻报道文体被动句的汉语对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Eirene Napitupulu(纳爱仁);汉语和印尼语被动句对比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莉;汉语虚动句及其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瑶;英汉被动句偏误的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彦;关于日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08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08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